最近好多台灣店家都開始走國際化路線,取個简单英文店名不僅好記又有質感。特別是咖啡廳、服飾店這種年輕人愛去的店,用英文店名整個感覺就很不一樣。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取英文店名的技巧,還有一些實際案例給大家參考。
首先要注意的是,英文店名最好控制在2-3個單字以內,太長反而不好記。像Justin Bieber的熱門歌曲”Baby”、”Boyfriend”都是簡單有力的單字,拿來當店名也很適合。如果是賣甜點的店,可以直接用”Sweet”、”Sugar”這種直觀的字眼,客人一看就知道你們賣什麼。
這裡整理幾個常見的英文店名類型:
類型 | 範例 | 適合行業 |
---|---|---|
食物類 | Honey、Berry、Toast | 餐廳、咖啡廳 |
生活風格 | Bloom、Mellow、Basic | 服飾店、選物店 |
創意組合 | Daydream、SunnySide | 文創小店 |
很多店家會從流行文化找靈感,像是Justin Bieber的歌名就常被借用。不過要注意版權問題,最好還是自己發想獨特的組合。像是把喜歡的英文單字混搭,比如”Sunny Cafe”就比直接用”Baby Cafe”來得有特色。
發音也是重點,台灣人容易念錯的單字要避免。之前有家店取名叫”Rendezvous”,結果客人都不會念,老闆後來只好改成”Meet”。與其追求很厲害的單字,不如選像”Hello”、”Lucky”這種大家都懂的簡單詞彙。
店名最好還能帶點故事性。像Justin Bieber的”Baby”雖然簡單,但因為是他成名曲,聽到就會有聯想。如果你的店名能和創業故事連結,客人會更有記憶點。例如老闆喜歡旅行,就可以取”Wander”之類的名字。
1. 為什麼台灣小店都愛用簡單英文店名?在地人告訴你背後原因
走在台灣街頭,總會看到一堆像是「Happy Cafe」、「Lucky Store」這種簡單英文店名,明明賣的是滷肉飯或珍珠奶茶啊!其實這背後有幾個超實際的原因,讓在地老闆們都愛用這種取名方式。
首先最現實的就是省錢又省事,台灣很多小店都是家庭經營,與其花大錢請專業設計師想中文店名,直接用簡單英文單字反而更方便。而且英文店名的招牌製作成本通常比較低,字數少、排版容易,對小本經營的老闆來說根本是CP值首選!
優點 | 實際情況 |
---|---|
成本低 | 不用請設計師,自己就能搞定 |
辨識度高 | 簡單好記,路人一眼就記住 |
國際感 | 讓小店看起來更有質感 |
再來是年輕人的接受度,現在台灣年輕人看到英文店名會覺得比較潮、比較有質感。就算只是賣傳統小吃,掛個「Yummy Noodles」就是比「好吃麵攤」來得吸引年輕客群。很多老闆都發現,同樣的東西用英文店名,年輕人真的會比較願意走進來試試看。
最後還有一個很妙的原因,就是避免名字被取走。台灣餐飲業競爭超激烈,好記的中文店名早就被登記光了,與其硬擠出一個奇怪的中文名,不如用英文反而更有特色。像是我家巷口那間「Good Morning早餐店」,開了十幾年大家都記得住,反而比什麼「頂好美而美」更有記憶點呢!
2. 如何幫你的手搖飲店取個好記的英文名?5個實用技巧分享
開手搖飲店除了要好喝,店名也要讓人一眼就記住!現在很多店家都會取英文名,但怎麼取才能讓客人唸得順、記得牢?今天就來分享5個超實用的技巧,幫你的飲料店取個響亮的英文名字。
首先,直接用飲料特色當店名最直覺。像是主打水果茶的話,可以用「FruiTea」這種結合單字的創意拼法,或是「Bubble Hero」強調珍珠奶茶的招牌地位。記得要選發音簡單的字,外國客人也能輕鬆點餐。
再來,加入台灣元素超加分!台灣手搖飲在國際上很有辨識度,像「Formosa Tea」、「Taiwanology」這種結合地名的方式,既能展現特色又容易聯想。不過要注意文化差異,避免用太在地的梗讓外國人看不懂。
技巧類型 | 舉例 | 適用情況 |
---|---|---|
飲料特色 | Chai Me Up | 主打印度奶茶系列 |
台灣元素 | Tapioca Kingdom | 珍珠奶茶專賣店 |
趣味諧音 | Tea Rex | 恐龍主題飲料店 |
簡短有力 | Sip | 極簡風格小店 |
創意拼字 | Drinkary | 結合Drink+Library |
第三招是玩諧音梗,台灣人最愛這味!像是「Tea-ffic」(茶+ traffic)、「Boba Fett」(星際大戰梗)這種雙關語,唸起來有趣又好記。不過要確認發音不會太拗口,最好先找朋友試唸看看。
第四個重點是名字要短,最好控制在2-3個音節。像「Zen Tea」就比「The Wonderful Tea House」更容易傳播,客人打卡時也省空間。可以試著把長單字縮減,比如「Beverage」變成「Bevy」就更活潑。
最後別忘了檢查商標和網域名!取完名字一定要上網搜尋有沒有重複,順便看看Instagram、Facebook的帳號能不能用同一個名字。建議先查詢智慧財產局的商標系統,避免以後還要改名就麻煩啦。
3. 台北巷弄裡那些可愛的英文店名,你都注意到了嗎?走在台北街頭,總會被那些藏在巷弄間的特色小店吸引,尤其是那些充滿巧思的英文店名,不僅讓人會心一笑,更展現了台灣人獨特的創意與幽默感。這些店名往往融合了中英雙關或在地文化元素,下次經過時不妨多留意一下,可能會發現意想不到的趣味喔!
說到這些有趣的店名,最經典的莫過於把台灣小吃用英文玩出新花樣。像是永康街的「Hot Star」超大雞排,直接又霸氣;東區的「Macho Tacos」把「猛男」和墨西哥捲餅結合,光看店名就讓人想進去一探究竟。還有些店家會用諧音梗,像是「Sofa So Good」傢俱店,唸起來根本是台語的「舒服真好」,這種中西合璧的創意真的只有台灣人才想得出來!
店名類型 | 實際例子 | 特色說明 |
---|---|---|
直譯霸氣款 | Hot Star | 把台灣雞排形容得像巨星般閃耀 |
中西合璧款 | Sofa So Good | 英文店名藏台語諧音梗 |
在地文化款 | Bravo Beer | 用歡呼聲表現台啤文化 |
幽默雙關款 | Let’s Café | 連鎖咖啡店名像在邀請你 |
除了吃的喝的,台北的文青小店也很愛在店名上玩創意。赤峰街一帶的「小日子」雜貨店英文就叫「A Day」,簡單卻很有味道;中山站的「蘑菇」則是用「Mogu」這個音譯,保留中文原意又帶點日式風格。這些店名不只是一個招牌,更像是店主想傳達的生活態度,讓人經過時總忍不住多看兩眼,甚至拿起手機拍照打卡。
最近還發現一些新開的店,店名越來越有故事性。像是大安區的「The Who Cafe」靈感來自搖滾樂團,信義區的「Heritage Bakery」則強調傳承的手作精神。這些英文店名不再只是單純的翻譯,而是變成了一種品牌識別,甚至成為年輕人約碰面的地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