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離的故事: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 三不離背後你不知道的事 | 三不離教會我的人生道理

三不離的故事:那些年我們與銀行打交道的青春歲月

說到三不離的故事,就讓我想起學生時代第一次辦銀行帳戶的糗事。那時候剛滿18歲,拿著身分證走進BNP Paribas分行,手裡還捏著媽媽寫的小紙條,上面密密麻麻記著「要問清楚年費」、「確認轉帳限額」這些注意事項,活像要上戰場一樣緊張。

記得當時行員推薦的「Esprit Libre」青年帳戶,根本是我們這種窮學生的救星。免帳管費就算了,連跨行提款都有幾次免手續費的額度,對每天靠打工維生的人來說超級重要。最搞笑的是,我同學阿明為了拿到開戶禮的80歐元,硬是拉著三個朋友一起去辦,結果大家為了湊推薦資格在那邊算來算去,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鬧。

青年帳戶比一比 BNP Paribas 其他銀行
開戶獎勵 80歐元 50-100歐元不等
免帳管費年齡 到29歲 通常到25歲
特殊福利 電影票折扣 購物現金回饋

那時候班上還流行比較誰的金融卡好看,BNP的透明設計根本是潮人標配。有次物理課下課,前排女生突然轉過來問:「你們知道刷卡買教科書可以累積點數換咖啡嗎?」結果全班瞬間開啟省錢模式討論,老師還以為我們在認真討論習題。現在想想,這些為了省幾十塊斤斤計較的日子,反而比後來賺大錢更有滋味。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我表妹去年的「慘案」。她考上大學時興沖沖去辦了青年帳戶,結果完全沒注意條款,直到被收了120歐元年費才發現自己勾錯方案。後來全家出動幫她打電話跟銀行盧,最後靠著學生證證明才把錢討回來,從此她變成我們家最會看合約條款的人。

三不離的故事

三不離到底是什麼?台灣人必知的生活智慧,這句流傳已久的俗諺其實蘊含著台灣人代代相傳的實用哲學。簡單來說就是「雨傘不離身、外套不離手、拖鞋不離腳」,這三樣東西看似平常,卻是應付台灣多變氣候與生活習慣的超級法寶,阿公阿嬤們靠這招走跳江湖幾十年都沒問題!

先說說雨傘不離身,台灣夏天午後雷陣雨說來就來,冬天又常陰雨綿綿,包包裡隨時塞把折疊傘絕對是標配。更厲害的是台灣人連大太陽也撐傘防曬,一支傘搞定晴雨兩用,這招連外國人都要學起來。至於外套不離手就更實用了,7-11冷氣強到像北極,捷運車廂溫差大到像三溫暖,沒帶薄外套真的會冷到皮皮挫,台灣人早就練就「進可攻退可守」的洋蔥式穿搭術。

最後這個拖鞋不離腳根本是台灣人的DNA,從巷口買宵夜到倒垃圾都要穿拖鞋,下雨天積水照樣啪啪走,連去超商取貨都懶得換鞋。而且台灣拖鞋款式從藍白拖進化到現在潮牌聯名款,實用性與時尚感兼具!

三不離項目 使用場合 進階技巧
雨傘 防曬/擋雨 買超商59元輕量款
外套 冷氣房/溫差大 選可收納成小包的款式
拖鞋 居家/短程外出 備兩雙(室內外分開)

台灣天氣濕熱又多變,這三不離原則真的幫大家省去很多麻煩。像小編的媽媽就超嚴格,出門前一定要檢查這三樣,忘記帶還會被碎念「啊你是沒在台灣住過喔?」。現在連外送平台都能買到這三寶,可見它們在台灣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不過要提醒年輕人,去正式場合還是要換鞋啦,穿藍白拖去面試真的母湯喔~

三不離的由來:老祖宗傳下來的處世哲學

大家有聽過「三不離」嗎?這可是台灣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講的是人際相處中最基本的三個原則。以前阿公阿嬤常掛在嘴邊,現在年輕人可能比較少聽到了,但這些道理放到現代還是很受用啦!

所謂「三不離」,其實就是指「不離本、不離群、不離德」。這三個原則看似簡單,但要做到可不容易。先說「不離本」,意思是做人要守住自己的根本,不管是家庭、事業還是價值觀,都不能忘記最初的樣子。就像我們台灣人常說的「飲水思源」,再怎麼發達也不能忘本。

「不離群」講的是人際關係,台灣社會最重視的就是互相照應。以前庄頭辦喜事,全村都會來幫忙;現在雖然住大樓比較少這種情況,但鄰居間互相打招呼、守望相助的精神還是在的。這點從我們台灣人超愛在line群組分享訊息就看得出來啦!

最後「不離德」最重要,做人處世要有道德底線。台灣老一輩最常說「人在做天在看」,就是提醒我們做事要對得起良心。現在社會雖然變化快,但誠信、正直這些基本品德永遠不會過時。

三不離原則 現代應用 台灣常見例子
不離本 不忘初心 返鄉創業、傳承家業
不離群 團隊合作 社區line群組、廟會活動
不離德 職業道德 誠實做生意、不貪小便宜

這些老祖宗的智慧,其實都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像過年圍爐時長輩的叮嚀,或是工作中前輩的經驗分享,多少都帶著「三不離」的影子。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人際關係變得更複雜,但這些基本原則反而更顯重要。下次遇到做人處世的難題時,不妨想想這「三不離」,說不定就能找到解答喔!

三不離的故事

為什麼台灣人常説『三不離』?背後意義大解析

台灣人常掛在嘴邊的「三不離」其實藏著滿滿的生活智慧,這三個「不離」可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跟我們的日常習慣、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先來看看最常見的版本:「手機不離身、錢包不離手、鑰匙不離袋」,這根本就是現代台灣人的生存三寶啊!光是看捷運上低頭族人手一機的畫面,就知道手機早就變成身體的延伸器官了,更別說現在連買菜都能用手機支付,難怪大家會覺得沒帶手機就像沒穿衣服出門一樣彆扭。

至於錢包和鑰匙的重要性,老一輩的台灣人特別有感觸。以前常聽阿公阿嬤說「出門三件事:身分證、健保卡、印章」,現在年輕人雖然改用電子票證,但那種「錢財要顧好」的觀念還是深植人心。而鑰匙代表的更是「家的安全感」,台灣人普遍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的想法,下班回家掏鑰匙的瞬間總有種踏實感。

其實「三不離」還有進階版說法,不同族群會有自己的版本:

族群 三不離內容 背後原因
上班族 充電器、咖啡、悠遊卡 都市生活節奏快需求
學生族 課本、文具盒、手機 應付考試與社交需求
家庭主婦 環保袋、零錢包、購物清單 精打細算的採購習慣

這些變化版正好反映出台灣社會的多元面貌,像是上班族版本根本就是血淚寫照——沒咖啡怎麼撐過會議?手機沒電比餓肚子還焦慮!而主婦們的環保袋文化,則是這幾年環保意識抬頭的具體表現。說到底,「三不離」不只是物品清單,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台灣人在不同生活場景中最在意的細節。

有趣的是,這幾年還冒出「新三不離」的說法:「藍牙耳機不離耳、行動電源不離包、手搖杯不離手」,完全就是Z世代的日常寫照。特別是手搖飲文化,根本是台灣的國民運動,路上十個人有八個手上都拿著飲料杯,連外國朋友來台灣都會驚訝我們對飲料的執著。這些新舊版本的演變,其實正記錄著台灣社會生活型態的改變軌跡呢!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