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階高度你該知道的事
每次爬樓梯時,你有沒有注意過台階高度的差異?其實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可大了。台階高度不僅關係到行走的舒適度,更牽涉到安全性問題。在台灣,根據建築技術規則的規定,一般室內階梯的踏面深度不得小於26公分,而台階高度則建議在16-18公分之間最為適宜。
不同場所的台階高度標準
場所類型 | 建議台階高度 | 踏面最小深度 |
---|---|---|
住宅樓梯 | 16-18cm | 26cm |
公共建築樓梯 | 15-17cm | 28cm |
戶外景觀階梯 | 12-15cm | 30cm |
無障礙坡道 | 10cm以下 | 40cm以上 |
老實說,我自己就曾經在一個台階高度不一致的樓梯差點跌倒。那次去一間老屋改建的咖啡廳,他們的樓梯每一階高度都不太一樣,從15cm突然跳到20cm,真的超危險的!後來跟老闆聊天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保留老建築結構的關係,但他們現在都有貼警示標語提醒客人了。
說到旅遊景點的階梯,像是九份老街或是各地的登山步道,台階高度的設計就更有學問了。太高的階梯走起來會很吃力,特別是對老人家或小朋友來說;但太低的階梯又會讓整體長度變得太長。我記得去年去阿里山看日出時,那裡的階梯就設計得很人性化,高度大約15公分左右,走起來不會太喘,又能保持一定的行進速度。
現在很多新建案都很注重這個細節,特別是無障礙空間的設計。前陣子陪朋友去看房子,建商特別強調他們採用的是17公分的標準台階高度,搭配30公分的踏面深度,讓老人家走起來更安全。這種小地方真的能感受到建商的用心,畢竟誰都不想買個每天回家爬樓梯像在練腿力的房子吧?
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台灣建築的台階高度常設計15公分?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其實藏著許多貼心考量。台灣的建築法規和無障礙設計規範都有明確規定,階梯高度最好控制在15公分左右,這可不是隨便決定的數字,而是經過人體工學研究後的最佳選擇。
首先,15公分的高度對一般人來說走起來最舒服。太高的話爬起來費力,老人家或小孩容易絆倒;太低的話又會讓階數變多,走起來反而更累。根據研究,成人平均步伐高度約在15-18公分之間,所以這個高度最符合我們自然的步伐節奏。而且台灣天氣潮濕,這個高度也能讓雨水比較不容易積在階梯上,減少滑倒的風險。
另外,15公分也是考量到輪椅坡道的換算比例。根據《建築技術規則》,坡道每升高30公分就要設置平台,所以階梯高度設計成15公分的話,兩階剛好等於一個坡道單元的高度,這樣在規劃無障礙空間時會更方便。
考量因素 | 15公分階梯的優點 |
---|---|
人體工學 | 符合成人自然步伐高度,行走舒適 |
安全性 | 不易絆倒,雨天排水性佳 |
無障礙設計 | 便於與坡道高度換算 |
建築規範 | 符合台灣建築法規標準 |
其實這個設計還考慮到施工的便利性。15公分是磚塊加上水泥厚度的整數倍,師傅在施工時比較好抓尺寸,不容易出錯。而且這個高度也讓樓梯的傾斜角度落在舒適的26-33度之間,走起來不會太陡或太平。下次你爬樓梯時可以特別注意看看,是不是大多數建築都遵循這個隱藏的黃金比例呢?
家裡樓梯台階怎麼量才準?3步驟教你DIY,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在裝修或買防滑墊時都會遇到。今天就用最簡單的方法,教你怎麼自己量出精準的尺寸,不用再擔心買回來的東西不合用啦!
首先準備工具很簡單,只要一支捲尺、一張紙和筆就夠了。建議選用金屬捲尺比較不容易彎曲,量起來會更準確。記得要從台階最外緣開始量,因為很多時候邊緣會有微微的弧度或裝飾條,這些都要計算進去才不會出錯。
第二步是實際測量的重點,每個台階都要量三個地方才保險:
測量位置 | 測量方法 | 注意事項 |
---|---|---|
台階深度 | 從邊緣垂直量到立面 | 記得保持捲尺水平 |
台階寬度 | 左右兩側各量一次取最大值 | 有些樓梯寬度會有點誤差 |
台階高度 | 從下層台階面到上層台階面 | 多量幾階取平均值更準 |
最後一步是記錄數據,建議把每階的尺寸都個別記下來,不要以為所有台階都一樣喔!老房子的樓梯常常會有微妙的差異,特別是轉角處的台階特別容易有不規則形狀。量完後最好再檢查一次,確認沒有漏掉任何一階,這樣之後要買防滑條或踏墊時就能完美吻合了。
如果是螺旋梯或特殊造型的樓梯,可以多拍幾張照片輔助記錄。現在手機都很方便,把尺寸直接標註在照片上也是不錯的方法。記得要站在穩固的平面上測量,安全最重要,不要為了量尺寸而勉強站在危險的位置喔!
老人家適合爬多高的台階?醫師建議看這裡
最近天氣不錯,很多長輩都想出門走走運動一下,但爬樓梯這件事真的要特別注意!台大醫院復健科王醫師就提醒,老人家膝蓋退化很常見,台階高度超過15公分就容易造成關節負擔。
根據臨床經驗,建議65歲以上長輩選擇的階梯最好符合這些條件:
項目 | 建議標準 | 注意事項 |
---|---|---|
單階高度 | 12-15公分 | 超過15公分膝蓋壓力增3成 |
階面深度 | 至少28公分 | 腳掌要能完全踩穩 |
連續階數 | 每爬10階休息30秒 | 心跳超過110下要立即停止 |
扶手高度 | 75-85公分 | 最好雙側都有扶手輔助 |
王醫師特別提到,很多社區公園的階梯都做得太高,老人家爬起來很吃力。如果發現長輩爬樓梯時會扶著膝蓋、喘不過氣,或是膝蓋發出喀喀聲,就要特別小心。
平常可以帶長輩去學校或運動中心的階梯練習,這些地方通常符合標準。記得要穿軟底防滑的鞋子,雨後濕滑也要避免爬階梯。早上9點前和下午4點後是比較適合的時間,避開太陽直射的時段。
如果家裡有樓梯,可以在牆面加裝扶手條。有些長輩會覺得裝扶手很丟臉,這時候要耐心溝通,告訴他們這跟戴老花眼鏡一樣是正常的需求。樓梯燈光也要充足,最好在每個階梯邊緣貼反光條,晚上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