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位置懶人包|新同學必看 | 找教室好難?3秒搞定指南 | 迷路救星!教室位置全攻略

開學季又到了,每次找教室位置總是讓人頭痛,特別是剛入學的新生,常常在校園裡迷路。記得我大一的時候,光是找一間在綜合大樓五樓的教室就花了20分鐘,後來才發現原來有電梯可以搭。今天就來分享一些找教室的小技巧,讓大家不用再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轉。

首先,一定要先搞清楚學校的建築編號系統。像我們學校是用英文字母加數字來區分,A棟是文學院,B棟是理學院,這樣記起來就簡單多了。建議新生可以先把這張表格存起來:

建築代號 建築名稱 主要教室類型
A 文學館 語言教室、討論室
B 科學大樓 實驗室、電腦教室
C 綜合教學大樓 大型講堂
D 藝術學院 舞蹈教室、琴房

另外,很多學校的APP現在都有教室導航功能,輸入教室代號就會告訴你怎麼走。像我們學校的APP還會顯示電梯和樓梯的位置,超級方便。記得開學前先下載好,不然開學第一天網路肯定塞車,到時候想查都查不到。

如果是晚上要去上課,最好先確認教室所在的區域燈光夠不夠亮。有些比較偏僻的教室,像是體育館後面的那幾間,晚上真的超暗,一個人走會有點可怕。建議可以找同學一起走,或是先跟學長姐打聽一下那區的狀況。

最後提醒大家,有些特殊課程的教室可能會臨時更換,像是舞蹈課或音樂課。我有朋友就曾經跑到普通教室準備上瑜珈課,結果發現全班都在舞蹈教室等老師,超尷尬的。所以收到課程通知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看,特別是標註「特殊教室」的課程。

教室位置

新生必看!開學第一天如何快速找到教室位置?

各位新鮮人準備好迎接大學生活了嗎?開學第一天最讓人緊張的就是找教室了,尤其校園大的學校,光看地圖就頭暈。別擔心,學長姐教你幾招實用技巧,讓你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在校園裡亂竄!

首先一定要提前到校,建議至少提早30分鐘。開學日人潮多,電梯、樓梯都會塞車,早到才能慢慢找。手機記得先下載學校的電子地圖APP,現在很多學校都有建置3D導航功能,連建築物裡面的樓層平面圖都能查得到,超級方便!

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的教室編號規則給大家參考:

編號開頭 代表意義 範例
A 行政大樓 A101
B 文學院 B205
C 理學院 C307
D 工學院 D412
E 綜合教學大樓 E208

如果還是找不到,直接開口問是最快的方法!可以找穿背心的學長姐(通常是系學會或服務隊),或是隨便抓一個看起來很悠閒的同學問路。大家都很樂意幫忙的啦~記得問路時要說清楚教室編號,不要只說「英文課教室在哪」,這樣別人也很難幫你喔!

另外有個小技巧,開學前幾天可以先去學校「踩點」。把課表上所有教室都走一遍,順便記下附近有哪些明顯地標,像是便利商店、餐廳或特別的裝置藝術。這樣正式上課時就不會手忙腳亂,還能順便熟悉校園環境,一舉兩得!

校園迷宮破解:3招教你記住所有教室位置

剛開學總是被校園搞得暈頭轉向?別擔心!這篇要分享超實用的3招秘訣,讓你快速破解校園迷宮,從此不再當路痴。特別是新生報到時,這些方法真的能幫大忙,連學長姐都說超有效!

第一招:地圖聯想法

把校園平面圖印出來隨身攜帶,每天選一個區域重點攻略。我習慣用便利貼在圖上標註「理學院咖啡廳旁轉角」、「行政大樓後門捷徑」這種生活化的地標。搭配表格整理更清楚:

教室代號 相對位置 記憶口訣
A101 正門右轉第二棟一樓 阿壹零壹(101大樓)
C205 圖書館對面二樓角落 西205(諧音”愛你喔”)

第二招:日常動線綁定法

把找教室和每天必做的事結合,像是我固定會去福利社買早餐,就刻意繞路經過要記的教室。連續走一週後,身體自然會記住路線。午休時間也可以玩「教室探險」,和朋友比賽誰先找到目標教室,輸的人請喝飲料,這樣練習超有動力!

第三招:數位工具輔助

現在手機這麼方便,善用Google地圖自訂標籤。我會把不同科系大樓用顏色分類,商學院標藍色、工學院標紅色。拍照存證也很重要,遇到特別難找的教室,直接在門口自拍存檔,下次對照照片找超快。記得同步雲端備份,換手機也不怕資料不見。

教室位置

「為什麼我的教室總是在最遠的那棟?校園規劃秘辛」這個問題,相信是很多台灣學生的共同心聲。每次開學拿到課表,看到教室編號就開始頭痛,尤其當你發現又要橫跨整個校園趕課時,真的會很想問學校到底怎麼排的。其實這背後有很多你可能不知道的校園規劃邏輯,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藏在細節裡的魔鬼。

首先,教室分配不是隨便亂排的。學校通常會根據科系屬性、課程類型來安排教室位置。比如理工科系的實驗課,通常會被安排在離實驗大樓最近的教室;而需要安靜環境的文學院課程,則可能被分配到校園邊緣的教學樓。這就造成某些科系的同學總是得長途跋涉,因為他們的專業教室就是固定在那幾棟。

另外,學校建築的歷史也是關鍵因素。很多台灣的大學校園都是逐年擴建的,新舊校區的規劃邏輯完全不同。我們整理了一個簡單表格來說明這個現象:

建築年代 常見位置 教室特點
50-70年代 校園中心 空間小、隔音差
80-00年代 中圈區域 有基本設備、採光普通
10年代後 校園邊緣 空間大、設備新但距離遠

還有一個很少人知道的秘密是「教室使用率」的問題。熱門時段(早上10點到下午3點)的教室總是一位難求,所以學校會把使用率低的課程排到比較偏遠的教室。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你的早八或晚六課程,常常被分配到那些鳥不生蛋的教學樓。而且這些邊緣教室通常冷氣特別強,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補償同學們的長征之苦(笑)。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學校的「動線規劃」。很多台灣的大學都是山坡地形,像是政大、東海這些學校,教室分布跟登山步道沒兩樣。有時候明明直線距離不遠,但你要先下坡再上坡,走起來簡直像在參加鐵人三項。更不用說下雨天還要撐傘爬樓梯,根本是校園生存大作戰。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