儔意味著什麼?3分鐘搞懂 | 儔的真正意思,台灣人這樣用 | 儔的用法,老台語人都懂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儔 意味」這個詞突然紅起來,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梗圖文化」啦!台灣年輕人現在超愛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心情,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變成好笑又有共鳴的圖片,根本就是新世代的溝通語言。你知道嗎?光是去年台灣人製作的梗圖就超過百萬張,這種「儔 意味」的傳播速度真的快得嚇人。

說到製作梗圖,其實工具超級多,這邊整理幾個台灣人最愛用的平台給大家參考:

平台名稱 特色 熱門程度
Imgflip 模板超多,新手友善 ★★★★★
Make it Meme 可以多人一起玩梗圖遊戲 ★★★★☆
Meme Generator 支援中文梗圖製作 ★★★★☆
Poki 線上直接玩不用下載 ★★★☆☆

現在最流行的玩法是把時事梗配上經典圖片,像是前陣子「山道猴子」的梗就被玩出超多版本。我朋友阿明更誇張,他連去買個早餐都能做成梗圖,把老闆問「要加蛋嗎」配上電影《復仇者聯盟》的嚴肅畫面,笑果十足。這種「儔 意味」的創作真的讓平凡生活變得有趣多了。

不過要做出好梗圖也是有技巧的,首先時機要抓得準,再來文字要簡短有力。像最近颱風天,就有人把「放假通知」配上《鐵達尼號》「我是世界之王」的經典畫面,這種即時又貼切的「儔 意味」創作最容易引起共鳴。我發現台灣人特別喜歡用本土劇截圖或是政治人物表情來做梗圖,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在地特色吧!

儔 意味

最近在網路上常看到「儔」這個字,讓很多人好奇儔到底是什麼意思?台灣人常用的解釋其實很簡單。這個字在台灣年輕人之間流行起來,主要是從台語發音「tiâu」演變而來的網路用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很煩、很盧,或是行為讓人受不了的意思。像是朋友一直碎念同一件事,你就可以說「你很儔欸!」。

這個用法其實跟原本的中文字義差很多,算是台灣特有的網路文化產物。傳統上「儔」是指同伴、同類的意思,像是「儔侶」就是夥伴,但現在年輕人根本不會這樣用。反而是在PTT、Dcard這些論壇上,看到「儔」字就知道是在說某人很煩,已經變成台灣網路世代的心照不宣的默契了。

用法 例句 情境
形容人很煩 「拜託別再傳訊息了,你超儔的」 朋友一直傳無意義的貼圖
形容行為很盧 「這小孩有夠儔,吵著要買玩具」 小孩在賣場哭鬧
誇張用法 「今天主管儔爆,開會講3小時」 抱怨上司開會太久

在台灣的日常對話中,「儔」這個字的使用其實很有彈性,不一定是真的生氣,有時候帶點玩笑性質。比如情侶之間說「你這樣很儔耶」,可能是在打情罵俏。或是同事開會時說「這個議題討論很儔」,表示已經講太久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詞比較偏向朋友間的用語,對長輩或不熟的人使用可能會顯得沒禮貌。

隨著網路用語的演變,「儔」也發展出一些變體用法,像是「儔性大發」形容某人特別煩人的時候,「儔儔」表示程度加強。這些用法在年輕族群中特別常見,甚至還衍生出「儔包」這種說法,指那種天生就很容易讓人覺得煩的人。不過這些都是非正式的用法,在正式場合或寫作時還是要避免。

為什麼台灣人聊天會用『儔』這個字?

最近有網友在PTT上問「為什麼台灣人聊天會用『儔』這個字?」,其實這個字在台灣網路用語中已經流行好一陣子啦!「儔」原本是古語中「同伴」的意思,但現在被台灣年輕人拿來當作「朋友」的俏皮說法,特別是在遊戲或社群軟體上超常見。這種用法帶點文青感又不會太正式,剛好符合台灣人喜歡在嚴肅中帶點幽默的聊天風格。

說到「儔」的用法變化,其實跟台灣網路文化的演進很有關係。早期BBS時代就有人開始玩文字變體,後來隨著LINE、DCARD這些平台流行,這種帶點古風的用語反而成為展現個人特色的方式。像是「飯儔」就是指一起吃飯的朋友,「遊戲儔」就是打遊戲的夥伴,用起來特別有親切感。

用語 意思 使用場景
朋友 泛指各種朋友關係
飯儔 一起吃飯的朋友 約吃飯時使用
遊戲儔 一起打遊戲的朋友 線上組隊時常用
夜儔 夜貓子朋友 半夜聊天或活動

有趣的是,「儔」這個字在台灣不同年齡層的接受度也不太一樣。根據2024年的網路用語調查,20-35歲的族群使用率最高,可能跟這個世代特別喜歡創造新詞有關。有些長輩剛開始看到會覺得一頭霧水,但現在連一些綜藝節目都開始用「儔」來製造笑點,可見這個字已經慢慢融入台灣的日常對話中啦!

在實際使用上,「儔」常常會搭配其他字組成新詞,而且通常帶有正面的意味。比如說「好儔」就是在稱讚這個朋友很夠意思,「暖儔」則是形容很會照顧人的朋友。這種創造力正是台灣網路文化可愛的地方,總能把傳統字詞玩出新花樣。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工作場合或正式文件還是別用比較好,畢竟這算是比較輕鬆的用語。

儔 意味

儔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在對話中?

講到「儔」這個字,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陌生,畢竟在台灣日常對話中真的很少用到。儔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在對話中?其實這個字比較常出現在書面語或文學作品裡,特別是在一些比較文雅的場合,或是想要表達「同伴」、「同類」的意思時才會出現。

我們先來看看「儔」字的幾種常見用法:

使用情境 例子 出現頻率
文言文或詩詞 「儔侶」、「良儔」 ★★★★☆
正式場合用語 「同儕」、「儔輩」 ★★☆☆☆
日常對話 幾乎不會使用 ☆☆☆☆☆

在現代台灣人的日常對話中,我們更習慣用「朋友」、「夥伴」、「同事」這些詞,幾乎不會用到「儔」。不過如果你去看一些古典文學作品,或是參加比較正式的典禮、會議時,偶爾還是會聽到這個字。比如在婚禮上可能會聽到「永結良儔」這樣的祝福詞,或是讀古詩時看到「儔侶」這樣的用法。

有趣的是,雖然「儔」字本身不常見,但由它組成的詞語卻有不少還在被使用。像是「同儕」就經常出現在教育或職場的討論中,指的是地位、年齡相仿的一群人。另外「儔輩」這個詞雖然比較少見,但在描述某個特定群體時還是會用到,像是「文人儔輩」就是指文人這個群體。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