莖類植物超好種!新手必學5招 | 這些莖類植物最適合台灣氣候 | 陽台種菜首選:好養莖類TOP3

莖類植物小百科:從餐桌到花園的實用知識

大家知道嗎?我們每天吃的馬鈴薯、紅蘿蔔其實都是莖類植物的一種!這些藏在土裡的美味,不僅營養豐富,種植起來也特別有趣。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莖類植物的實用小知識,讓你下次在菜市場或自家陽台看到它們時,能有更深的認識。

常見莖類植物一覽表

植物名稱 食用部位 生長特性 適合季節
馬鈴薯 塊莖 耐旱性強 春秋季
根莖 喜陰濕 全年
芋頭 球莖 需水量大 夏季
洋蔥 鱗莖 耐儲存 秋冬
蘆筍 嫩莖 多年生 春季

說到種植莖類植物,其實比想像中簡單很多。以馬鈴薯為例,只要把發芽的馬鈴薯切塊(每塊保留1-2個芽眼),種在疏鬆的土壤裡,保持適當濕度,約2-3個月就能收成。記得要定期檢查土壤濕度,太濕容易爛根,太乾則會影響塊莖發育。我自己在陽台種過幾次,雖然產量不多,但現挖現煮的馬鈴薯那種香甜滋味,絕對值得一試!

這些莖類植物不僅好吃,對健康也很有幫助。像是生薑含有薑辣素,能促進血液循環;洋蔥富含槲皮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蘆筍則有豐富的葉酸,對孕婦特別好。建議大家可以根據季節變化,輪流攝取不同種類的莖類蔬菜,讓營養更均衡。我媽就常說「吃當季最對時」,這些在地當令的莖類蔬菜,價格便宜又新鮮,CP值真的超高。

在料理莖類植物時,有些小技巧可以讓美味升級。例如切好的馬鈴薯先泡水去除表面澱粉,油炸後會更酥脆;炒薑絲前用刀背拍鬆,香氣更容易釋放;煮芋頭時加點鹽巴,可以減少手癢的情況。這些都是阿嬤傳下來的智慧,簡單卻很實用。最近我還學到一個新招,把洋蔥放在冰箱冷藏30分鐘再切,就不會流眼淚了,大家不妨試試看。

莖類植物

莖類植物是什麼?台灣常見品種一次看懂

每次逛菜市場看到攤位上堆滿各式各樣的根莖類蔬菜,你是不是也常常分不清楚誰是誰啊?其實莖類植物就是指那些我們主要吃它們地下莖或塊莖部分的植物,這些部位通常儲存了大量養分,吃起來特別有飽足感。台灣因為氣候適合,很多莖類蔬菜都長得特別好,而且價格親民,是家家戶戶餐桌上常見的食材。

說到台灣人最熟悉的莖類蔬菜,馬鈴薯絕對是第一名啦!不管是做成薯條、薯泥還是燉肉都超對味。再來就是紅蘿蔔,雖然很多人以為它是根,但其實它是變態莖喔!還有像是芋頭、山藥、薑這些,也都是台灣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這些莖類蔬菜不只可以當主食,還能做成各種點心,像是芋圓、地瓜球之類的,真的超級萬用。

下面整理了幾種台灣最常見的莖類蔬菜,讓大家一次搞懂它們的特色和用途:

名稱 特色 常見吃法 盛產季節
馬鈴薯 澱粉含量高,口感綿密 薯條、燉肉、沙拉 全年
紅蘿蔔 富含β-胡蘿蔔素,顏色鮮豔 炒菜、煮湯、榨汁 10-隔年3月
芋頭 黏液多,煮熟後香氣濃郁 芋圓、芋頭酥、芋頭牛奶 8-11月
山藥 黏液豐富,可生食或熟食 山藥排骨湯、涼拌山藥 10-隔年4月
辛辣味濃,可去腥提味 薑母鴨、炒菜、薑茶 全年

這些莖類蔬菜不只營養豐富,保存期限也比葉菜類來得長,非常適合忙碌的現代家庭。像是馬鈴薯放在陰涼處可以放好幾週,紅蘿蔔用報紙包起來放冰箱也能保存很久。下次去市場時不妨多買幾種回家,變化出不同的料理方式,讓餐桌更加豐富多彩。

最近好多台灣朋友都在問:「為什麼要種莖類植物?居家綠化的5大好處」,其實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可是都市生活中的小幫手呢!莖類植物像是馬鈴薯、薑、蔥蒜這些,不只可以吃,放在家裡種植更是有滿滿的優點。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為什麼陽台或窗台擺幾盆莖類植物,會讓你的生活品質大大提升。

首先最實際的就是省錢又方便,去菜市場買回來的薑啊、蔥啊,切剩的根部泡水就能再生,完全不用特別買種子。像我家的蔥根本就是永動機,剪了又長、長了又剪,煮湯炒菜隨時都有新鮮的蔥花可以用。而且這些植物大多很耐命,就算你偶爾忘記澆水也不太會死掉,超級適合忙碌的上班族。

好處 具體表現 適合植物
淨化空氣 吸收甲醛、二氧化碳 薑、蘆薈
療癒心情 觀察生長過程很解壓 蔥、馬鈴薯
食用價值 隨時採摘最新鮮 蒜頭、九層塔
容易照顧 耐旱、少病蟲害 地瓜、洋蔥
空間彈性 小盆栽也能種 芹菜、香菜

再來就是空氣淨化的效果,很多人不知道莖類植物其實是天然的清淨機。像薑的葉片可以吸附灰塵,蘆薈更是有名的除甲醛高手。特別是現在夏天開冷氣,門窗都關緊緊的,放幾盆在房間裡,呼吸真的會比較順暢。我自己的經驗是,種了薑之後,早上起床比較不會覺得喉嚨乾乾的。

種莖類植物最棒的是能看到完整的生命週期,從發芽到採收的過程超級療癒。像是把馬鈴薯切塊埋土裡,過陣子就會冒出嫩綠的新芽,這種親手培育的感覺,比單純買盆栽回來擺更有成就感。家裡有小朋友的話,這也是很棒的自然教材,我姪女就天天跑去陽台看她負責的蔥長高了多少。

莖類植物

最近好多朋友開始種莖類植物,但常常問我「如何照顧莖類植物?新手必學的澆水技巧」。其實莖類植物比想像中好照顧,只要掌握幾個小撇步,就算是新手也能讓它們長得頭好壯壯。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技巧,特別是澆水這個最容易出錯的環節。

首先要注意的是,莖類植物最怕積水爛根,所以澆水前一定要確認土壤狀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手指插入土裡約2-3公分,如果感覺乾燥才需要澆水。夏天溫度高時,大約2-3天澆一次;冬天則可以拉長到5-7天。記得每次澆水要澆透,看到水從盆底流出才夠,但千萬別讓盆底積水喔!

不同種類的莖類植物對水分的需求也不太一樣,這裡整理一個簡單表格給大家參考:

植物種類 夏季澆水頻率 冬季澆水頻率 特別注意事項
綠蘿 2-3天一次 5-7天一次 葉面可噴水增加濕度
龜背竹 3-4天一次 7-10天一次 耐旱性較強
黃金葛 2-3天一次 5-7天一次 水培時每週換水
發財樹 4-5天一次 10-14天一次 澆水過多易爛根

除了澆水頻率,水質也很重要。台灣自來水通常含有氯,建議可以先把水裝在容器裡靜置一天再使用,這樣氯氣會揮發掉,對植物比較好。如果發現葉子邊緣開始變黃或枯萎,很可能是澆水太多或太少,要趕快調整澆水方式。另外早上9點前或傍晚4點後是最佳澆水時間,避免中午高溫時澆水,以免水溫升高傷到根部。

觀察植物的狀態是最準確的指標,如果莖部開始變得軟爛,可能是澆水過多;若是莖部皺縮、葉子下垂,就是缺水了。剛買回來的植物要先適應新環境,前兩週澆水要特別小心,寧可稍微乾一點也不要太濕。記住一個原則:莖類植物比較耐旱,但很怕積水,所以「寧乾勿濕」是照顧它們的金科玉律。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