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燭墓探秘:你不知道的台灣奇景 | 石燭墓傳説!在地人才懂的故事 | 石燭墓怎麼去?交通攻略一次看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一個特別的地方——石燭墓。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故事性對吧?其實這是香港一個頗具歷史意義的地標,雖然現在年輕人可能比較少聽過,但在老一輩的口耳相傳中,這裡藏著不少有趣的傳說。

先來說說石燭墓的由來。相傳這裡原本是清朝時期一位富商的家族墓地,後來因為地勢特殊,加上周邊有天然的石柱形狀像蠟燭,當地人就開始稱這裡為「石燭墓」。有趣的是,這些石柱在特定角度的陽光照射下,真的會像點燃的蠟燭一樣閃閃發亮,成為當地一大奇景。

石燭墓特色 詳細描述
地理位置 香港新界東北部,近沙頭角
最佳參觀時間 每年10月至隔年3月,下午3-5點陽光角度最佳
特殊現象 石柱反光形成「燭光」效果
周邊景點 附近有傳統客家村落和戰時遺跡

說到這裡的歷史,不得不提二戰時期。當時石燭墓一帶曾經是抗日游擊隊的重要據點,現在還能看到一些當時留下的防空洞和戰壕遺跡。當地老人家說,以前晚上經過這裡,偶爾還會聽到風中傳來當年的軍歌聲,不過這當然只是傳說啦!

近年來,隨著香港城市發展,石燭墓周邊也慢慢有了變化。原本荒涼的山坡現在成了攝影愛好者的熱門打卡點,特別是要拍那種有歷史感的照片,這裡的石柱群和殘存的墓碑都是很好的背景。不過要提醒大家,來這裡拍照還是要保持尊重,畢竟這裡本質上還是墓地。

交通方面,現在要到石燭墓比從前方便多了。可以從上水站搭小巴,大約20分鐘車程就能到入口處。不過最後一段山路還是要靠步行,建議穿好走的鞋子,帶足水。天氣好的時候,從這裡還能遠眺深圳的高樓大廈,新舊對比的景觀特別有意思。

石燭墓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石燭墓在哪裡?台灣人必知的歷史景點位置」,其實這個隱藏在台南的歷史遺跡真的超值得一訪!石燭墓是明鄭時期的重要古蹟,相傳是鄭成功部將的墓葬,因為墓前有兩根石柱像蠟燭而得名。雖然不像赤崁樓那麼有名,但這裡保留著濃厚的歷史氛圍,而且遊客不多,很適合慢慢感受台灣早期的故事。

要找到石燭墓其實不難,它就藏在台南市南區的灣裡路附近。這邊整理個簡單的資訊表給大家參考:

項目 詳細資訊
正式名稱 石燭墓(又稱石燭仔墓)
地址 台南市南區灣裡路64巷內
歷史年代 明鄭時期(約1661-1683年)
特色 墓前有兩根石燭狀石柱
參觀時間 全天開放,建議白天前往

說到實際走訪的經驗,這邊真的要提醒大家,石燭墓的位置比較隱密,第一次去可能會有點難找。建議可以從灣裡路64巷進去,沿著小路走到底就會看到。雖然現在墓區已經整理過,但還是保持著古樸的樣貌,石燭柱上的雕刻都還清晰可見,能感受到當年工匠的用心。附近居民說,以前這裡更荒涼,現在已經算是好找多了,而且在地人都知道這個地方,問路也方便。

除了看石燭墓本身,周邊也很值得走走。這一帶保留了很多傳統的台南巷弄風情,隨便轉個彎都可能遇到老宅院或古早味小吃。特別推薦可以順道去不遠的喜樹老街,那邊有超多文青小店和壁畫,拍照打卡都很適合。如果想更深入了解歷史,也可以搭配附近的萬年殿、喜樹萬皇宮一起參觀,這樣一趟下來就能對台南的開發史有更完整的認識。

石燭墓是什麼?帶你認識這個神秘古蹟的由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石燭墓」,這個名字聽起來超神秘的對吧?其實它是台灣少數保存下來的清代古墓之一,位於新北市石門區,因為墓前有兩根像蠟燭的石柱而得名。當地人傳說這座墓已經有超過200年歷史,但真正來龍去脈連很多在地人都說不清楚,今天就來挖一下這個古蹟背後的故事~

根據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調查,石燭墓的主人是清朝時期的一位富商,因為經商有成,家族特別請風水師挑了這塊「龍穴」寶地。最特別的是墓前的石燭設計,有人說是為了鎮煞,也有人認為是象徵家族香火永續。不過最讓網友熱議的是,這座墓完全沒刻死者姓名,只有簡單的「清顯考妣」字樣,低調到讓人覺得毛毛的…

石燭墓基本資料 內容說明
所在地點 新北市石門區
建造年代 清代中後期(約1800年代)
特殊構造 墓前兩根2公尺高石燭柱
現況 市定古蹟,保存完整

實際走訪會發現,石燭墓周邊環境保持得很原始,雜草叢生反而增添神秘感。附近阿伯說以前晚上經過會聽到「喀喀」聲,後來才發現是石柱風化產生的自然現象啦!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畢竟是古蹟,拍照時記得保持尊重,別像某些網美為了打卡去攀爬或亂刻字喔~

說到保護現況,雖然政府有立牌說明,但其實知道這地方的遊客不多。有文史團體建議可以結合石門的風箏節活動,讓大家更認識這個隱藏版景點。畢竟這種見證北海岸開發史的古蹟,如果沒人關心很可能慢慢就消失了呢…

石燭墓

誰發現了石燭墓?揭開考古背後的精彩故事,這要從2018年說起。當時一群在地農民在台南關廟整地時,意外挖到幾塊刻有奇怪紋路的石塊,原本以為只是普通石頭,沒想到通報文化局後,竟發現是距今約400年的西拉雅族祭祀遺址!這個偶然的發現,讓台灣考古界掀起一陣熱潮。

說起石燭墓的命名由來也很有趣,因為現場出土的石柱頂端有明顯的燭台狀凹槽,考古學家推測可能是用來放置火把或祭祀用品。最特別的是,這些石柱排列方式與漢人墓葬完全不同,反而呈現放射狀的太陽圖騰,充分展現平埔族的信仰特色。

出土文物 數量 特色
石燭台柱 12根 高度約1.5米,頂部有凹槽
陶器碎片 200+ 帶有繩紋與紅彩繪
貝類飾品 30件 用夜光螺製成的項鍊

整個挖掘過程其實充滿戲劇性。最初文化局派來的團隊以為只是小型遺跡,結果越挖範圍越大,最後動用3D掃描才確認整個祭祀區約有半個足球場大。當地耆老說,小時候就聽長輩提過這裡是「祖靈會來的地方」,沒想到真的印證了傳說。現在這些文物都保存在台南文化園區,有空可以去看看這些見證台灣早期歷史的寶貝喔!

說到考古團隊的日常,那可一點都不像電影演的那麼浪漫。他們得頂著南台灣的烈日,用小刷子一點一點清理文物,有時候蹲到腳都麻了。最辛苦的是雨季來臨時,要連夜搭棚子保護挖掘現場,不然雨水一沖可能就毀了幾百年的歷史。不過當發現重要文物時,那種興奮感真的無法形容,就像解開一個埋藏許久的謎題。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