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賣藥郎的百戲技藝:從「公揹婆」到民俗藝陣
在資訊不發達的早期台灣,街頭藝人常以一人分飾兩角的方式表演,其中一種便是「公揹婆」。近年來,台南街頭出現了改良版的「團揹公婆」,由年輕一代的表演團體將其改編為活力十足的藝陣,吸引不少目光。
「公揹婆」,又稱「公央婆」,意指「背負」的意思。在早期台灣的廟會或市集,經常可以看到賣藥郎以一人分飾兩角,前面用道具扮成老爺爺,背上則是一位老奶奶,遠看就像老爺爺背著老奶奶載歌載舞,十分有趣。


其實,「公揹婆」並非台灣原創,最早起源於宋代以前的民間百戲。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徽宗曾與大臣們觀賞民間百戲,其中就有「村夫背婦」的表演,可視為「公揹婆」的原型。
傳統的「公揹婆」是一人分飾兩角,前方的老爺爺其實是道具,後方的老奶奶才是真人,通常由男性反串演出。表演者需以「障眼法」來娛樂觀眾,一般公的造型是戴著老人帽、穿著黑藍衫,雙手反揹,背上則是一位頭繫珠花、穿著鳳仙裝、塗抹胭脂的老阿婆,阿婆的後面還露出一雙懸空的假腳。表演者會隨著音樂扭腰擺臀,逗得圍觀的人哈哈大笑。
現代的「公揹婆」則有所不同,由年輕一代的表演團體將其改編成「團揹公婆」,後面的「婆」由青春洋溢的年輕女性扮演,穿著半紅色的鳳仙裝,一手撐傘、一手持扇,配合鑼鼓伴奏,展現活力十足的演出,更能吸引觀眾目光。
從一人分飾兩角的古早技藝到現代的團體表演,「公揹婆」展現了台灣民間藝陣的活力與創意,也為傳統技藝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公背婆:傳統社會的性別枷鎖?
“公背婆”, 這個充滿歧視意味的詞彙,在現代社會仍時有所聞。它指的是男性在外工作賺錢,女性則在家中照顧家庭,將女性視為依附於男性的附屬品,並剝奪了女性追求自我價值的權利。
詞彙 | 釋義 | 性別刻板印象 | 社會影響 |
---|---|---|---|
公背婆 | 男性在外工作賺錢,女性在家中照顧家庭 | 女性應以家庭為重,男性應負責經濟 | 強化性別角色分工,造成女性發展受限 |
這種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導致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與評價,常被侷限於家庭主婦的角色。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不再甘於被定義,她們積極追求自我成長和實現夢想。
現代女性的多元樣貌
現代女性不再是只能待在廚房的家庭主婦,她們的身影遍佈各行各業,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從企業高管、政治人物到科學家、藝術家,女性以堅毅的意志和出色的才華,打破了社會對她們的傳統印象。
以下是一些現代女性的代表性人物:
- 蔡英文:中華民國現任總統,首位女性總統。
- 賴清德:中華民國副總統,首位女性副總統。
- 谷愛凌:中美混血自由式滑雪運動員,奧運金牌得主。
- 張惠妹:知名歌手,擁有高人氣和影響力。
- 朱俐靜:歌手,曾獲得金鐘獎肯定。
這些傑出的女性,以自身的成就證明瞭性別並非成功的障礙,她們的努力和付出,也為更多女性指引了方向和可能性。
打破框架,追求自我
“公背婆”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現代社會需要的是一個更加平等的環境,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女性應該擁有選擇的自由,她們可以選擇成為家庭主婦,也可以選擇在職場上發光發熱。
女性的進步與發展,需要社會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