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建設

十大建設是指台灣在1974年至1979年間為改善基礎設施和產業升級而提出的十大重大工程。其中六項為交通建設,三項為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總投資預計達2000億至3000億新台幣。

歷史背景

1960年代後,台灣經濟急速發展,但公共設施和關鍵原料已無法滿足需求,經濟發展面臨瓶頸。1973年石油危機更使經濟不景氣。為提振經濟,政府決議推行十大建設。

十大建設分佈圖 Play

重大工程

交通建設

  • 國道一號(北起基隆,南至高雄)
  • 中山高速公路(台北至高雄)
  • 鐵路電氣化(基隆至高雄)
  • 北迴鐵路(花蓮至宜蘭)
  • 蘇澳港(基隆港輔助港)
  • 台中港(商漁工業多功能人工港)

重工業建設

  • 中國鋼鐵公司(一貫作業煉鋼場)
  • 中國造船公司(大造船廠)
  • 石化工業上游基礎(石油化學工業)

能源項目

  • 核能一廠(兩部機組,裝置容量各63.6萬瓩)

經國先生與十大建設

十大建設由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領導推進。在他的高瞻遠矚、縝密規劃和澈底執行的領導下,台灣克服了經濟危機,並快速發展成為科技之島。

十大建設分佈圖

重要人物

十大建設的成功離不開優秀的團隊,包括:

  • 行政院主計長周宏濤(嚴格控管政府預算)
  • 中國鋼鐵公司總經理趙耀東(親臨視察十五次)
  • 財政部長李國鼎(籌措外資)

經濟影響

十大建設擴大了內需市場,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鋪路。六項交通建設改善了交通問題,促進了區域平衡和觀光發展。三項重工業建設奠定了重化工業基礎,降低了對外國依賴。能源項目保障了能源供應,推動了經濟多元化。

結論

十大建設是台灣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展示了政府的決心和民眾的團結。它不僅改善了基礎設施,也帶動了產業升級,為台灣經濟奇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程 類型 預算 完工時間
核能一廠 能源項目 1977年、1978年
中正國際機場 交通建設 1974年(部分路段)、1978年(全線)
國道一號 交通建設 1974年(部分路段)、1978年(全線)
中山高速公路 交通建設 約429億 1978年
鐵路電氣化 交通建設 約230.8億 1979年
北迴鐵路 交通建設 約74億 1980年
蘇澳港 交通建設 約79.8億 1978年、1983年
台中港 交通建設 約56.2億 1976年
中國鋼鐵公司 重工業建設 1976年
中國造船公司 重工業建設
石化工業上游基礎 重工業建設

十大建設分佈圖: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

十大建設是台灣在1970年代實施的十大項重要基礎建設工程,包括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核能發電廠、石化工業、造船業、鐵鋼業、電子業、機械業、石化工業、水泥業。這些建設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改變了台灣的產業結構。

分佈情況

十大建設的分佈遍及全台各地,其中:

地區 建設項目
北部 國道一號、國道三號、鐵路電氣化、核能發電廠
中部 國道二號、國道四號、鐵路電氣化、石化工業
南部 國道八號、核能發電廠、造船業
東部 核能發電廠、鐵鋼業

經濟影響

十大建設的實施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 交通建設:高速公路和鐵路電氣化改善了台灣的交通運輸條件,促進了人員和貨物的流通。
  • 能源建設:核能發電廠提供了穩定的電力供應,解決了台灣的能源危機。
  • 產業建設:石化工業、造船業、鐵鋼業、電子業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台灣的工業化進程。
  • 區域發展:十大建設的分佈遍及全台各地,促進了各地區的經濟發展。

環境影響

十大建設的實施也對台灣的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空氣污染:石化工業和造船業的發展加劇了空氣污染。
  • 水污染:石化工業和造船業的廢水排放對水資源造成污染。
  • 生態破壞: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佔用了大量的土地,破壞了自然生態。

結論

十大建設是台灣經濟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工程,對台灣的經濟、交通、產業和區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也帶來了一些環境問題,需要後續加以重視和解決。台灣的交通網絡,促進了全國的經濟發展。中南部地區工業區是政府規劃的工業發展區域,集中了許多製造業企業,成為帶動中南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十大建設分佈圖反映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和軌跡。它不僅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繁榮,也塑造了台灣現今的地域風貌。

延伸閲讀…

十大建設 – 國家文化資料庫

十大建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