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內帳篷話説從頭

在府城的營幕之旅裡,和同帳夥伴聊著那頂綴著「營幕」兩字的布棚;不遠處的父親,靜默傾聽。翌日晨曦甫露,父親驚喜若狂地説道:「我領會了!帳篷的府城話,便是「營幕」!古時軍將出征,駐紮之處稱之為『營幕』。」

搭帳篷台語 Play

此番露營之行,開啟了我府城語文的探索之旅。從此,每每與親友交談,我總愛探問府城用語的用法,交流之中,與親人間的聯繫也日益深厚。

搭帳篷台語

府城語彙學堂裡,我求教於語文耆老,汲取了豐富的知識,領悟府城語彙之靈動與豐饒。語文達人們也大力推薦:不妨邀請家人主動運用府城話,一同探究其奧妙之處,必能收穫意外之喜。

府城話「營幕」(iânn-bo̍k),對應華語的「帳篷」;而華語「帆布」,在府城話則稱為「篷布」(p‘aŋ´-pɔʟ)。「篷」字在《廣韻》裡解釋為:「織竹夾箬覆舟也。」「箬」乃包裹粽葉的箬竹之葉。「篷」本意是指編織竹子與箬葉覆蓋於船上的物品,用以遮擋陽光與風雨。此種用法衍生至後世,只要能遮蔽陽光或風雨之設備,皆稱為「篷」,其材質也轉變為棉布或塑膠布。如:「車篷」是用以覆蓋車輛避風擋雨之物,「篷車」則是配備蓬子的車輛;「敞篷車」則指沒有蓬蓋的車輛;「帳篷」是採用帆布或塑膠布製成,搭建於地面避陽避雨之物。

府城民俗慶典或宴席活動,經常於路旁搭建「布篷」(pɔʟ-p‘aŋ´)。「篷」在《甘台字》中,發音有 hɔŋ´、p‘ɔŋ´、p‘aŋ´ 等三種;《彙音寶鑑》裡則記錄為 hɔŋ´ 與 p‘aŋ´。按其反切「薄紅切」(平、東、並母),通攝一等合口,則府城語彙「篷」的發音應為:文讀 pɔŋ´/p‘ɔŋ´,白讀 p‘aŋ´;發音為 hɔŋ´ 則無反切依據,因一等韻、並母字在府城話並不發 h- 聲母。(奉母字才發 h- 聲母。)

古人將此編織竹片夾箬的「篷」,也運用為船帆,如《警世通言》記載:「拽起滿篷,倒使轉向黃天蕩去。」此處「船篷」,即保留了「篷」的古義,所以府城話稱「船帆」為 tsun´-p‘aŋ´,意即船篷。「篷」在此也是帆的意思。在古漢語中,「篷」字由船帆意義衍伸為船隻之代稱,如唐代皮日休《寄懷南陽潤卿》詩句:「何事對君猶有媿,一篷衝雪返華陽。」此處「篷」即指船隻。「帆」與「篷」同義,但現代華語僅使用「帆」字,而不使用「篷」,「篷」的船帆含義則保留在閩南語和府城話中。府城話稱「帆」為 huan´,不發音為 p‘aŋ´。

台語 對應漢字 反切 注音 發音
布篷 帳篷 薄紅切(平、東、並母) pɔŋ́ ㄉㄨㄞˇ
蓬布 帆布 無反切依據 p‘aŋ´ ㄅㄞˊ
營幕 帳篷 無反切依據 iânn-bo̍k ㄧㄚㄣˋㄅㄨˋ
船上幔也 扶泛切(去、梵、奉母) huan´ ㄏㄨㄢˇ
船帆 無反切依據 tsun´-p‘aŋ´ ㄧㄝˋ ㄅㄞˊ
風帆 無反切依據 p‘aŋ´-tsun´ ㄅㄞˊㄧㄝˋ

府城語文的瑰寶,在日常生活與家族交談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運用府城話,探索其豐富的內涵與文化脈絡,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更拉近了家人之間的距離。

搭帳篷台語

「搭帳篷」在台語中為「起帳棚」,是露營時必備的技能。以下將介紹「起帳棚」的步驟,讓您輕鬆上手。

所需器材

物品 台語
帳篷 帳棚
地布 地布
營釘 營釘
營槌 營槌

步驟

  1. 選擇營地:選擇平坦、排水良好且避風的營地。
  2. 鋪設地布:將地布鋪在地面上,防止帳篷底部弄髒或潮濕。
  3. 架設內帳:將內帳搭設在營地中央,固定四個角並拉緊營繩。
  4. 架設外帳:將外帳套在內帳外,並固定四個角。
  5. 拉營繩:將營繩拉緊,固定帳篷以防止側風吹倒。
  6. 插入營釘:將營釘插入地面,固定營繩。
  7. 完成:完成所有步驟,檢查帳篷是否穩固,即可開始露營囉!

重要注意事項

  • 選擇適當的帳篷:根據露營人數和使用環境選擇適合的帳篷。
  • 正確固定營釘:營釘要插入地面有一定深度,並呈45度角。
  • 保持帳篷通風:打開帳篷門窗,保持帳篷內空氣流通,避免悶熱潮濕。
  • 防止雨水滲漏:在帳篷外層鋪設防水布或使用防水噴劑,避免雨水滲入。
  • 收拾帳篷:收拾帳篷前,先將內帳和外帳分開晾乾,再收納。

延伸閲讀…

「帳篷」按怎講?

布棚-詞目 – 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