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冇諗過點解台灣嘅車牌號碼會咁排?其實背後有一套嚴謹嘅車牌號碼算法,唔單止要避免重複,仲要配合地區同車種分類。今日就同大家分享下台灣車牌嘅編排邏輯,等你可以一眼睇穿路上啲車嘅來歷!
台灣現行車牌主要分為「普通自用小客車」、「租賃車」、「營業用車」同「特殊車種」幾大類,每種都有專屬嘅編碼規則。以最常見嘅白底黑字自小客車牌為例,格式係「英文-數字-英文」三段式組合,前面兩個英文代表監理站區域代碼,後面數字就係流水號。例如台北市嘅車牌會以「A」開頭,高雄就係「E」,睇車牌第一個字母就知架車喺邊度領牌。
地區代碼 | 代表地區 | 範例車牌 |
---|---|---|
A | 台北市 | AB-1234 |
B | 台中市 | BC-5678 |
E | 高雄市 | ED-9012 |
特別要注意嘅係,車牌算法會避開容易混淆嘅字母同數字組合,例如「I」同「1」、「O」同「0」都唔會同時出現。另外租賃車嘅車牌會用「R」開頭(例如RA-1234),營業用貨車就係「K」開頭,呢啲都係約定俗成嘅規則。而家新式車牌仲加入防偽設計,每個字母同數字嘅字型都經過特別計算,等偽造難度大大提高。
電動車專用嘅綠底白字車牌又係另一套系統,佢哋嘅英文代碼固定係「EAV」、「EAB」等開頭,後面接四位數字。呢種編排方式可以讓執法人員快速識別環保車輛,同時方便管理充電優惠等政策。至於軍用車牌就更神秘啦,通常以「軍」字開頭,配合數字同特殊符號組成,算法完全獨立於民用系統之外。
隨住車輛數量增加,公路總局每隔幾年就要調整車牌算法。舊制嘅數字部分原本只有四位數,後來唔夠用就改成五位;而家最新版仲加入第七碼英文,等組合變化更加多樣化。下次見到特別嘅車牌號碼,不妨研究下佢背後嘅編碼邏輯,可能會發現有趣嘅規律㗎!
車牌號碼是怎麼算出來的?台灣編碼規則大公開!每次在路上看到五花八門的車牌,你是不是也很好奇這些數字跟英文是怎麼配出來的?其實台灣的車牌編碼可是有套嚴謹的規則,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一聊這個冷知識!
台灣的車牌主要分為「普通汽車」、「機車」和「特殊車輛」三大類,每種都有不同的編碼邏輯。普通汽車的車牌最常見的就是「ABC-1234」這種格式,前面的三個英文字母代表車籍所在地,像是台北市就是「AAB」開頭,高雄市則是「EAA」起跳。後面的數字就是流水號,從0001開始一路往上編,現在已經排到四位數都不夠用,所以有些新式車牌會看到英文混數字的組合。
機車車牌就更複雜了,早期是「數字-英文-數字」的組合,像是「123-AB」,後來因為車輛數爆炸增長,現在新式機車牌都改成「英文-數字-英文」的排列方式。而且不同縣市的機車牌也會用不同顏色的邊框來區分,台北市是紅邊框,新北市是藍邊框,這樣警察杯杯遠遠看就知道是哪裡的車。
台灣車牌編碼規則一覽表:
車輛類型 | 編碼格式範例 | 編碼規則說明 |
---|---|---|
普通汽車 | ABC-1234 | 前3碼英文代表車籍地,後4碼為流水號 |
舊式機車 | 123-AB | 前3碼數字+後2碼英文,已停發 |
新式機車 | AB-1234 | 前2碼英文+後4碼數字,2012年起發放 |
電動車 | EAB-123 | 開頭E代表電動車,後續編碼同汽車規則 |
計程車 | 123-AB | 黃底黑字,編碼方式同舊式機車牌 |
說到特殊車牌,像是計程車的黃底黑字、外交車輛的紅底白字,還有最近很夯的電動車專屬車牌,這些都有特別的編碼規則。電動車牌會在最前面加個「E」字母,後面再接一般汽車的編碼方式。而外交車牌則是直接用「CD」開頭,後面接5位數字,一看就知道是外交人員的座車。
現在路上還能看到一些超稀有的老車牌,像是早期只有兩個英文加三個數字的「AB-123」格式,這種現在都變成收藏家的寶貝了。隨著車輛越來越多,車牌編碼也不斷在調整,聽說未來可能會引進更多英文字母來組合,畢竟台灣的車真的太多啦!
為什麼車牌號碼會有英文?原來這樣分的!相信很多人在路上看到車牌時,都會好奇那些英文字母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其實台灣的車牌編碼可是有它的規則在的,不是隨便亂排的喔!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有趣的冷知識,下次等紅綠燈時就可以跟朋友炫耀一下啦~
台灣的車牌基本上是由「英文+數字」組成,前面的英文字母主要是用來區分車輛的種類和登記地區。像是我們最常見的一般自小客車,就會用不同的英文字母來代表不同的縣市。這樣警察杯杯在路上執勤時,光看車牌就能大概知道這台車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很聰明?
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常見的車牌英文代碼對照,讓你一眼就看懂:
英文代碼 | 代表地區 | 備註 |
---|---|---|
A | 台北市 | 首都專用代碼 |
B | 台中市 | 包含原台中縣區域 |
C | 基隆市 | 港口城市專用 |
D | 台南市 | 包含原台南縣區域 |
E | 高雄市 | 包含原高雄縣區域 |
F | 新北市 | 2010年升格後啟用 |
除了地區代碼外,車牌後面的數字也是有學問的。通常前面的數字代表該地區的發牌順序,後面的數字則是隨機編排。不過有些特殊車種會有專屬的英文代碼,像是計程車用「T」開頭、租賃車用「R」開頭,這樣在路上就能一眼辨識出來。
有趣的是,隨著車輛數量增加,有些熱門地區的英文代碼已經不夠用了,所以交通部也會適時增加新的組合。像台北市就從最早的「A」陸續增加到「A-Z」的組合,甚至出現「AA」、「AB」這種雙字母的排列。下次看到不常見的車牌組合時,別以為是假車牌喔,說不定只是新推出的代碼而已!
最近好多人在問「什麼時候會換新式車牌?台灣歷代演變史」這個問題,其實台灣的車牌設計真的經歷過好幾次大改版呢!從最早期的鐵牌到現在的反光材質,每次改版都代表著時代的進步。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年台灣車牌的變化,順便整理成表格讓大家一目瞭然~
你知道嗎?最早的車牌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那時候的車牌超級簡單,就是一塊鐵片上面寫數字。到了民國時期才開始有系統化的編碼方式,像是早期的「台灣省」開頭車牌,現在路上偶爾還能看到老車掛著這種懷舊車牌呢!後來隨著車輛越來越多,編碼方式也不斷調整,從單純的數字到加入英文字母,甚至還有區分不同縣市的代碼。
說到這裡,大家最關心的應該還是新式車牌什麼時候會上路吧?根據公路總局的規劃,新式車牌預計會在2026年全面更換,主要會增加防偽設計和提升辨識度。不過這也不是第一次大改版了,我們先來看看歷代車牌的演變過程:
時期 | 車牌特徵 | 使用年份 | 備註 |
---|---|---|---|
日治時期 | 鐵製數字牌 | 1920-1945 | 最早期的簡易車牌 |
民國初期 | 白底黑字「台灣省」 | 1946-1967 | 開始有系統化編碼 |
第二代 | 綠底白字 | 1968-1991 | 加入英文字母區分縣市 |
第三代 | 反光材質 | 1992-2012 | 提升夜間辨識度 |
現行版 | 七碼混合編排 | 2013-至今 | 增加防偽設計 |
每次車牌改版都會引起一陣討論,像現在路上還能看到一些老車掛著綠底白字的懷舊車牌,這些可都是活歷史啊!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老車牌也會慢慢被淘汰。新式車牌除了防偽功能升級外,據說還會加入更多科技元素,像是可能會有QR code之類的設計,讓警察執勤時更方便掃描辨識。不過具體會長什麼樣子,就要等正式公佈才能知道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