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觸意思原來是這樣!3分鐘搞懂 | 常説抵觸但你真的懂意思嗎? | 抵觸跟矛盾差在哪?專家解析

當我們說「抵觸意思」時,到底在說什麼?

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抵觸意思」的情況,就是兩種想法或規定互相矛盾、無法同時成立。這種狀況在日常生活、法律條文甚至人際關係中都經常出現,讓人覺得很困擾。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看看不同情境下「抵觸」是怎麼發生的。

抵觸的各種樣貌

抵觸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候它反而能讓我們更深入思考問題。比如說:

情境 可能產生的抵觸 解決方式
公司規定 新政策與舊制度衝突 召開協調會討論
朋友相處 價值觀差異 互相尊重包容
法律條文 下位法與上位法矛盾 依法律位階處理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抵觸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特別是在法律領域,當不同位階的法規出現抵觸時,通常會依照「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原則來處理。這就像家裡長輩說的話比小孩說的更有份量一樣,是一種維持秩序的方式。

為什麼會產生抵觸?

抵觸的產生通常有幾個原因:第一是立場不同,比如夫妻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分歧;第二是資訊不對等,像公司新舊員工對同一件事認知不同;第三是時空背景改變,過去合理的規定現在可能就不適用了。有時候我們內心也會產生抵觸,心理學上稱為「認知失調」,就是當我們的行為和信念不一致時,那種不舒服的感覺。這種內在衝突往往比外在的抵觸更難處理,需要花時間自我調適。

在宗教或哲學領域,抵觸更是經常被討論的議題。比如佛教經典中不同經文間的解釋差異,或是基督教教義與現代科學的對話,這些都是思想層面的抵觸。有趣的是,這些抵觸往往能激發出更深層的思考,讓人們對信仰有更全面的理解。就像我們常說的「真理越辯越明」,有時候表面的矛盾反而能引導出更深刻的智慧。

抵觸意思

1. 什麼是抵觸?3分鐘搞懂這個法律常見詞

大家在看新聞或法律條文時,應該常常聽到「抵觸」這個詞吧?其實它在法律上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指兩個規範或規定之間有衝突、互相矛盾的情況。舉個生活化的例子,就像你媽說週末可以出去玩,但你爸卻說要在家寫作業,這時候兩邊的說法就「抵觸」啦!

在法律上常見的抵觸情形主要有這幾種:

抵觸類型 實際例子 解決方式
法律vs法律 中央法規和地方法規規定不同 依《憲法》規定,中央法規優先
新法vs舊法 新修訂的勞基法和舊條文有差異 原則上新法優先,除非特別規定
特別法vs普通法 公司法與民法對同一事項規定不同 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那如果真的遇到抵觸的情況該怎麼辦?」其實法律早就幫我們想好了!根據《中央法規標準法》,當不同位階的法律規範發生抵觸時,上位法優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普通法。這三個原則就像是法律界的「剪刀石頭布」,幫我們解決各種規範打架的問題。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法律條文會特別註明「本法施行後,其他法律與本法抵觸者,無效」或是「本法有特別規定者,從其規定」,這時候就要以該法律的特別說明為主。就像玩遊戲時,如果主辦單位特別訂了規則,那當然要以他們的說法為準囉!

說到實際案例,最經典的就是之前《勞基法》修法時,很多企業的人事規章都因此要跟著調整,因為舊的公司規定可能和新修的法律抵觸。這時候人資部門就要趕快比對哪些條文需要修改,免得一不小心就違法了。

2. 為什麼會產生抵觸?專家解析背後原因,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台灣心理學教授李明哲指出,這種情緒反應往往源自於「認知失調」,當我們面對與既有觀念衝突的資訊時,大腦會自動啟動防衛機制。舉例來說,當長輩堅持傳統育兒方式,卻看到年輕父母採用新式教養法,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是典型的心理抵觸。

根據台大社會系2024年的研究顯示,造成抵觸感的三大主因如下:

排名 主要原因 具體表現案例
1 價值觀差異 政治立場不同引發的世代爭論
2 經驗落差 資深員工抗拒數位轉型的新工作流程
3 安全感威脅 社區居民反對附近興建社會住宅

高雄某科技公司的人資主管王小姐分享,他們部門最近導入AI系統時,就有超過60%的資深員工表現出明顯抵觸。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改變速度快於適應能力」的時候,就像我們突然要改用全新的手機操作系統,那種手忙腳亂的感覺會轉化成對新事物的排斥。台北榮總心理師陳醫師補充,當人們覺得自己的專業被挑戰,或是熟悉的環境將被改變,大腦的杏仁核會自動觸發警戒反應,這其實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留下的生存本能。

有趣的是,這種抵觸情緒在台灣社會特別容易發生在科技應用與傳統產業的交接處。像是行動支付推廣初期,很多攤販老闆寧願收現金也不願用LINE Pay,就是因為覺得「錢拿在手上才實在」。這種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往往需要經過實際驗證「新方法確實更方便」後,抵觸感才會慢慢消退。

抵觸意思

3. 當法律條文互相抵觸時該怎麼辦?這其實是很多台灣民眾會遇到的困擾,畢竟我們的法律體系這麼複雜,有時候不同法條之間真的會讓人霧煞煞。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怎麼處理,順便分享一些實用的判斷原則。

首先要知道,法律衝突的解決是有明確規則的。根據《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6條,基本上會按照「特別法優於普通法」、「新法優於舊法」、「上位法優於下位法」這三個原則來處理。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勞基法》和《民法》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規定,因為《勞基法》是特別法,就會優先適用。

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常見的法律衝突處理原則,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衝突類型 適用原則 實際案例
特別法 vs 普通法 特別法優先 勞基法 vs 民法
新法 vs 舊法 新法優先 2023年修正的個資法 vs 舊版個資法
上位法 vs 下位法 上位法優先 憲法 vs 行政命令

不過實際情況往往更複雜,有時候連法官都要開庭辯論才能決定。像之前有個案例是關於土地徵收的,《土地法》和《都市計畫法》的規定就不太一樣,最後大法官還特別做出解釋。所以如果真的遇到這種狀況,建議還是要諮詢專業律師,他們比較清楚最新的司法實務見解。

另外也要提醒大家,有些法律條文看起來衝突,其實是立法者故意的。比如說《刑法》和《少年事件處理法》對未成年人的處罰規定不同,這是因為立法目的本來就不一樣。所以判斷時不能只看條文字面,還要考慮立法精神和社會價值。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