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風獅爺:風防與迷情
文化信仰與起源
金門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是中國大陸閩南、粵東,台灣以及琉球羣島等地設立在建物的門或屋頂等處的獅子像,用來替人、家宅、村落避邪化煞。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漢朝山越居民的神獸山貓爺。


造型與特徵
風獅爺的造型主要有立姿和蹲踞兩種。立姿在比例上四肢顯得細小,高度有高達385公分(安岐村風獅爺),最小有東itieren風獅爺—30公分。刻工技巧粗糙細緻不一,主要在臉部表情。
安置與材質
風獅爺的安置需要由法師舉行儀式,並利用白公雞開光。材料有石製、水泥、黏土和磚石等。
作用與故事
原本用於防風的風獅爺,因十分靈驗,開始有了Miscellaneous的庇佑功能。當地居民為了感謝風獅爺,會為風獅爺製作謝袍、祭拜供品,不禁讓風獅爺增添了幾分神秘、生動的故事。
現況與發展
現存的風獅爺共有68座,其中金沙鎮41尊、金寧鄉8尊、金湖鎮13尊、金城鎮6尊。隨著國民政府進駐金門,開始大量植林,風害始得改善。
金門風獅爺的由來
金門風獅爺的由來有兩個主要傳説,其中一個説法是起源於福建沿海地區,由於當地常年受到東北季風侵襲,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便開始崇拜石獅。早期金門居民多來自福建,因此也將風獅爺信仰帶到了金門。另一個説法則認為風獅爺是當地居民基於對自然的敬畏而創造的守護神,其形象源自於閩南地區的石敢當。
風獅爺的形態與功能
金門風獅爺以石材製成,通常高約 1-2 公尺,其造型主要有四種 :站立式、蹲踞式、盤坐式和騎獅將軍。站立式的風獅爺是金門數量最多的類型,通常呈現站立姿勢,嘴巴大張,露出利牙。蹲踞式的風獅爺則呈現蹲踞的姿態,嘴巴閉合,表情較為温和。盤坐式的風獅爺則是呈現盤腿而坐的姿態,嘴巴通常閉合。騎獅將軍則是手持刀劍,騎在獅子的背上。
風獅爺在金門各地守護著村落,其主要功能包括:
- 鎮風止煞:風獅爺被認為可以阻擋東北季風的侵襲,保護村落免受風沙的侵害。
- 辟邪驅魔:風獅爺也被認為可以驅趕邪魔妖道,保護村落平安。
- 招財進寶:風獅爺也被認為可以招來財運,保佑村落富裕。
風獅爺的文化意義
風獅爺是金門重要的文化象徵,其形象不僅出現在建築物、村落門口,也出現在許多紀念品和藝術創作中。風獅爺信仰也體現了金門居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他們對平安和福祉的祈求。
風獅爺類型 | 形態 | 功能 |
---|---|---|
站立式 | 站立姿勢,嘴巴大張,露出利牙 | 鎮風止煞、辟邪驅魔、招財進寶 |
蹲踞式 | 蹲踞的姿態,嘴巴閉合 | 鎮風止煞、辟邪驅魔、招財進寶 |
盤坐式 | 盤腿而坐的姿態,嘴巴通常閉合 | 鎮風止煞、辟邪驅魔、招財進寶 |
騎獅將軍 | 手持刀劍,騎在獅子的背上 | 鎮風止煞、辟邪驅魔、招財進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