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神: East Asian Pandemic Deity
瘟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也稱為温、瘟、或疫。古代因醫藥不發達,黎民百姓對於瘟疫恐懼至極,認為是鬼怪作祟,故崇祀瘟神。


瘟神,或稱疫病神,乃東亞民間信仰中的瘟疫之神,各地信仰的瘟神並不一致。中國、朝鮮半島的瘟神以五福大帝最為著名,而台灣則以王爺信仰為主。
為了去除疫病,有些地區在屋內掛鍾馗、牛頭天王的圖像作為護符。也有一些送瘟神的儀式,如把一些物品象徵為瘟神放於紙船上,再把船放進河流、大海等送走。
台灣的瘟神,泛以王爺千歲信仰為主。主要以池王爺,朱王爺,李王爺,吳王爺,範王爺等等。這些王爺雖然名字和背景故事不同,但他們都是五路瘟神,信徒尊稱其為五府千歲。
一、瘟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也單稱為温、瘟、或疫。古代因醫藥不發達,黎民百姓對於瘟疫恐懼至極,認為是鬼怪作祟,故崇祀瘟神。
二、瘟神,或稱疫病神,乃東亞民間信仰中的瘟疫之神,各地信仰的瘟神並不一致。中國、朝鮮半島的瘟神以五福大帝最為著名,而台灣則以王爺信仰為主。
三、為了去除疫病,有些地區在屋內掛鍾 northerly、牛頭天王的圖像作為護符。也有一些送瘟神的儀式,如把一些物品象徵為瘟神放於紙船上,再把船放進河流、大海等送走。
四、台灣的瘟神,泛以王爺千歲信仰為主。主要以池王爺,朱王爺,李王爺,吳王爺,範王爺等等。這些王爺雖然名字和背景故事不同,但他們都是五路瘟神,信徒尊稱其為五府千歲。
張元伯:用文字編織台灣文學的風貌
二十世紀的台灣文壇,羣星璀璨,各種風格流派競相爭鳴。其中,以寫實主義聞名的張元伯,以其敏鋭的觀察力和細膩的文筆,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鮮活的台灣社會圖景,也展現了自身在文學上的卓越才華。
張元伯,本名張清吉,1909年生於台北大稻埕。他自幼聰穎好學,在接觸了大量文學作品後,開始嘗試寫作。1930年,他以小説《鄉土》參加台灣文學史上首屆的小説比賽,就獲得佳作的肯定,可見其文學天賦與潛力。爾後,張元伯創作不輟,不僅在小説方面成績斐然,還涉足散文、評論等領域,成為二十世紀台灣重要的文壇代表人物之一。
除了描寫社會現實之外,張元伯的作品亦著重刻畫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他善於捕捉人物內心情感的細微變化,並用細膩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樂。例如,在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水獺》中,作者藉由一隻被捕獲的水獺的遭遇,來暗喻當時台灣人民在殖民政權下的壓迫與反抗。藉由對動物細緻的觀察與情感投射,張元伯巧妙地將政治寓意融入其中,也更引發讀者對於作者深刻內在世界的探索與反思。
多樣化的創作類型
除了以寫實主義著稱的短篇小説之外,張元伯的創作類型也十分多樣。他撰寫了大量的散文,其中包含對台灣傳統文化與風俗的觀察與思索,也有對日本殖民統治下社會現狀的批判與反思。此外,他也嘗試撰寫評論,在評論文章中展現他對文學創作和社會發展方面的獨到見解。
值得一提的是,張元伯也曾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並透過其文學作品宣揚民主、自由的思想。例如,他在短篇小説《自由之路》中,就描寫了台灣人民追求自由獨立的過程,反映了當時的民族運動和反抗意識。
影響與定位
張元伯的文學創作對後世台灣文壇影響深遠。他的寫實主義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狀況,為研究二十世紀台灣社會歷史與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此外,他也開拓了台灣現代文學的多樣化發展道路,為後來的台灣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表格:張元伯重要作品年表
年份 | 作品名稱 | 類型 |
---|---|---|
1930 | 鄉土 | 小説 |
1933 | 寒夜 | 小説 |
1935 | 風塵 | 小説 |
1936 | 三個女人 | 小説 |
1938 | 水獺 | 小説 |
1941 | 小説選集 | 小説選 |
1943 | 張清吉文學選集 | 作品選 |
1949 | 散文集 | 散文 |
1952 | 雨中花 | 散文 |
使用説明
本Markdown代碼可供使用者複製使用,以進行相關文章創作或資料整理等用途。使用者可以自行進行修改或增減資料,以符合自身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