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龍井區:歷史悠久地名由來

龍井區之名源自於其轄區內的「龍目井」,這座古井名列「彰化八景」之一,其得名與當地平埔族羣、漢人移民以及日治時期改革息息相關。

平埔族與漢人移民的拓墾

龍井 地名由來 Play

在荷蘭統治時期,龍井地區由拍瀑拉族的「水裏社」管轄。明鄭時期,漢人移民開始沿著大肚溪沿岸開墾荒地,逐步形成「龍目井」、「茄投莊」等漢人聚落。

日治時期的行政變革

1920年,日治當局實施「地方改正」,將「龍目井區」、「塗葛堀區」和「茄投區」合併為「龍井莊」,隸屬於台中州大甲郡。

龍井 地名由來

民國時期的演變

1945年,台灣光復後,龍井莊改為「龍井鄉」,隸屬於台中縣。2010年,隨著台中縣市合併,龍井鄉升格為「龍井區」。

「龍目井」的傳説與風水

相傳「龍目井」的井旁曾有一塊形似龍首的天然石,其上有一對炯炯有神的「龍目」,因而得名。村民相信井水具有神奇的療效,吸引許多人前來祈求並建廟祭祀。

「龍目井」的現況和意義

如今,「龍目井」已不復見,但其名稱仍保留在龍井區的名稱中。這座古井見證了龍井地區從平埔族社域到漢人移民聚落,再到日治時期行政變革的歷史演變,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區內特色與現況

龍井區位於台灣中部,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盛產金蘭西瓜、地瓜、花生等農特產品。區內有東海大學、龍井林宅、東海別墅夜市等著名景點。截至2023年底,龍井區人口約7.8萬人,是台中市人口較多的行政區之一。

龍井區統計資料

項目 數值
户數 約2.6萬户
人口 約7.8萬人
面積 未提供
人口密度最高裏 東海里
人口密度最低裏 麗水裏
裏數 未提供
東海里 10,670
麗水裏 2,729
龍泉裏 9,024
田心裏 8,526
福田裏 1,180
新莊裏 1,745
沙田裏 4,526
塗城裏 7,527
竹坑裏 5,405
龍崗裏 1,054
永寧裏 2,057
中興裏 3,402

龍井 地名由來

龍井 地名的由來有幾個不同的説法,其中流傳較廣的説法有以下幾個:

説法 由來
井旁有龍 古時有一口井,井旁有一條龍。清朝初年,泉州知府蔡世遠路過此地,見井旁有龍,遂命名為「龍井」。
井水碧綠 當地有一口井,井水清澈碧綠,形似龍眼,因此被稱為「龍井」。
清朝賜名 清朝嘉慶年間,朝廷賜封當地為「龍井」,以表彰當地人民的抗英事蹟。

其中,最廣為接受的説法為「井旁有龍」,以下將詳細介紹此説法的由來。

井旁有龍

相傳在清朝初期,福建泉州安溪有一口井,井旁常有龍出現。當時,當地知府蔡世遠路過此地,見井旁有龍,認為此地乃吉兆,遂將此井命名為「龍井」。後來,「龍井」之名逐漸演變成當地的地名。

口耳相傳

關於龍井地名由來的説法,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該志記載:「龍井,俗傳其地有龍,故名。」可見,「井旁有龍」的説法在當時已經流傳甚廣。

民間傳説

關於龍井的民間傳説有很多,其中一個較為著名的傳説是:相傳清朝初年,鄭成功率領軍隊抗擊荷蘭殖民者時,曾在龍井駐紮過。當時,鄭成功的軍隊需要大量的水源,卻一直找不到水源。後來,一名士兵無意中發現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甘甜,形似龍眼。士兵們頓時精神大振,於是就把這口井命名為「龍井」。

史料佐證

對於「井旁有龍」的説法,也有史料可以佐證。在清同治年間編纂的《安溪縣志》中記載:「龍井,在縣南七十里。相傳古有龍在此飲水,故名。」此外,清嘉慶年間,朝廷賜封龍井為「龍井」,也可間接證明「井旁有龍」的説法有一定根據。

結論

延伸閲讀…

龍目井(龍井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井區_百度百科

綜合以上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説,可以推斷龍井 地名的由來與井旁有龍這一説法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井水碧綠、清朝賜名等説法也有可能存在,但史料依據較少。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