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然矗立於長江上游的巨型水利工程——三峽樞紐工程,以其宏偉的規模和多維度的效益,早已舉世矚目。

概況

三峽工程,又稱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時世界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位於中國長江上游幹流上的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總額度900億元人民幣,於上世紀末開工建設,歷時17年,於2009年底竣工。

建設方案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總體制定的建設方案為“一期開工建設,一次性建設完成,分期蓄水,持續移民”。該工程主體工程包含三個階段:一期工程始於1993年初,二期工程於一期工程導流明渠截流後開工,三期工程則伴隨一期工程而開展。

三峽工程 Play

功能構成

三峽大壩依託於多項功能模塊有機連接所組成,該模塊包含永州船閘、升船機、泄沙通道、左岸大壩及電廠、泄洪壩段、右岸大壩及電廠、山體地下電站等多個工程主體。

防洪效益

三峽水庫具備的巨大的調蓄容量,使得下游的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成為可能。而三峽樞紐工程所帶來的防洪效益也體現在了大壩自身的防洪設計中:在設計上,大壩能夠經受千年一遇洪水考驗;而再校核標準下,該大壩更是能夠抵禦萬餘一遇洪水,在防洪方面的能力可謂世界一流。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所體現出來的防洪能力,有效保證了長中下游地區百萬人口和超過兩千三百平方公里的土地的安全。同時,三峽工程對於保護洞庭湖區域有治水之功,對於整個長江中下游的治理,也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峽工程

發電效益

除卻防洪效益,三峽樞紐工程巨大的發電能率也是該水利工程的一大亮點。水壩來水量在超過10萬立方米每秒時,該大壩的水力發電能力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座核反應堆的年發電功率,並且可以減少建造6座特大型煤礦和3座世界一流的燃煤電廠,在節能減排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三峽大壩目前的使用年限內,已具備超過千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遠超98年長春峽河段的歷史記錄,並且保量供給了武漢、重慶及周邊的城市所需要的電能。

航運功能

世界規模最大水利工程在修成後,改變了長江三峽區域千百年來難以航行的面貌。船隻能夠依靠人工修建的船閘,從上游逆流而上到達重慶港口。即使在豐水期,萬噸級的郵輪也能夠在武漢、重慶兩地自由往返。

三峽船閘所擁有的5000萬噸的年貨運量和95.9%的年通行率對於推動長江航運發展和重慶的經濟發展都將產生巨大的促進效應。

生態效益

三峽樞紐工程對於長江三峽區域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近400億元的投資為其生態補償抗旱功能的發揮創造了前提,在挾制洪澇、規避風險的同時,它還為整個長江三峽區域的生態平衡承擔了重任。

爭議與支持

作為一項史無前例的大型水利工程,三峽樞紐工程的修建不可避免伴隨巨大的爭議。除了經濟上的質疑,工程的技術可行性、生態影響和移民問題都讓三峽工程的修建充滿了爭議。

考量於經濟、技術和移民等方面的困難,毛澤東主席在極具爭議聲中叫停了三峽工程,將現有的大壩規劃轉變為葛洲壩水電站項目,作為三峽水電計劃的試點。然而,葛洲壩水電站無疑難以承受作為三峽工程替身的重任,這位創始人於1974年決定恢復三峽工程的建設。

1985年,在第六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上,由周培源院士和李鋭等人所引發的多位全國政協委員的一致反對,一度延遲了三峽工程立項的進程。

經歷了經濟和技術難題的考驗和各種爭議聲,1992年7月,三峽工程議案提交到了中國國務院手中。同年12月,該議案獲得通過,三峽樞紐工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關於三峽工程,支持者們堅信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會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推進作用。而在反對者眼中,這項浩大工程卻是不切實際的折騰,是領導者們追求政績的表現。

三峽工程真正創造出的效益如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項工程已經成為了中國水利工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峽工程

簡介

三峽工程位於中國長江中游的三峽地區,是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工程於1994年開工,2006年蓄水,2009年全線通航。

規模與特點

三峽工程規模龐大,總投資超過2千億元人民幣。工程包括:

項目 數量 規模
大壩 1 高度185米,長2335米
發電機組 32 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
蓄水庫 1 淹沒面積112平方公里,庫容393億立方米

主要功能

三峽工程的主要功能包括:

  • 防洪:大壩可以攔蓄來自上游的洪水,減少下游地區的洪災風險。
  • 發電:發電機組可以產生大量水力發電,為國家提供清潔能源。
  • 航運:蓄水庫可以改善長江中游的航運條件,促進經濟發展。

爭議與影響

三峽工程是一項具有爭議性的工程。支持者認為,工程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反對者則擔憂工程對環境、生態和文化遺產的影響。

環境影響

三峽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包括:

  • 淹沒大量土地和森林,造成動植物棲息地喪失。
  • 影響魚類洄游,導致珍稀魚類數量減少。
  • 蓄水庫水質變化,影響 downstream 的生態系統。

社會影響

三峽工程對社會的影響包括:

  • 移民:工程淹沒了大量地區,導致約110萬人移民。
  • 文化遺產損失:一些重要的文化遺址被淹沒或遷移。
  • 地質災害:大壩蓄水後,周邊地區發生了塌方和地震等地質災害。

結論

三峽工程是一項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水利工程。工程既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對環境和社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長期來看,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仍有待進一步評估。能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其他經濟效益

三峽工程還帶來了以下經濟效益:

三峽工程的建設也帶來了一些環境影響,包括:

  • 水庫移民:移民安置對當地生態環境和文化傳統造成了影響。
  • 地質災害:大壩蓄水後,庫區水位抬升,可能會引起周邊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 生態影響:水庫截流後,改變了長江上下的水文條件,對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結論

三峽工程是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偉大成就,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儘管存在一些環境影響,但三峽工程綜合效益顯著,有利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發電、航運等各方面發展。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