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稱謂中的漢語蘇丹系統

在人類學的視角下,漢語親屬稱謂系統歸類於描述型或蘇丹型親屬系統範疇,由路易斯·亨利·摩爾根於 1871 年在《血親和婚姻系統》著作中所提出。其中,蘇丹型親屬系統以其複雜性著稱,而漢語親屬關係便是其中一種。此係統依據個體的宗族、輩分、性別和年齡特徵,區分出不同的親屬稱謂。

姻伯婆 Play

漢語親屬關係涵蓋因婚姻或血緣而產生的社會聯繫範疇,其中包括直系親屬 (父母、兄弟姐妹) 和旁系親屬 (其他親戚)。闡述漢語親屬關係的最初文獻出現在先秦時期的《爾雅》古籍中。唐代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概念做了進一步解釋,將其劃分為「親指族內,戚言族外」,即族內的親戚指的是父系同宗,包括男子及其配偶,不包含已婚女子及其配偶。時至近代,漢語親屬稱謂又因人口增加而發生了演變,逐漸形成了血親、姻親和配偶三類基本範疇。

姻伯婆

血親:父系直系血親中的兄弟姐妹一輩,長於自己的稱呼為伯叔姑;再往上溯及長輩,則在稱謂前加上「公/爺」或「婆」字,以表示輩分。旁系血親中,妻子的兄弟姐妹通常被稱為內兄/弟/姊/妹或妻兄/弟/姊/妹,其長輩一輩稱為舅和姨。同宗親屬間以「堂」稱,包含父系男丁及其子女;異宗親屬間則以「表」稱,包括父系同宗以外的人士。特別注意的是,表姑並非父系的姐妹,而是父系同宗的表姐妹。

姻親:父系兄弟的配偶稱呼為兄嫂、弟妹/弟婦/弟媳/弟妻;再往上溯及長輩,則稱呼為伯姆/伯孃、叔嬸/嬸嬸。以此類推,再往上溯及長輩,則稱呼為伯婆、叔婆/嬸婆。

配偶:父母親雙方的姻親,稱謂與自己的直系親屬相類似;夫或妻的其他親屬,稱謂也隨之相應改變。

總而言之,漢語親屬稱謂系統是一個複雜而富有特色的社會現象,反映了不同血緣關係和社會關係之間的微妙差異。透過這些稱謂,人們得以建立和維護人際網絡,彰顯其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

表格:漢語親屬稱謂

稱謂 特指 自稱 性別
伯父 父親的哥哥
伯母 父親的嫂子 侄媳、侄女
叔父 父親的弟弟
叔母 父親的弟媳 侄媳、侄女
姑姑 父親的姐姐 侄媳、侄女
表哥 父親的表兄弟 表兄弟
表姐 父親的表姐妹 表兄弟
堂哥 父系同宗的兄弟 堂兄弟
堂姐 父系同宗的姐妹 堂兄弟
外公 母親的父親 外孫
外婆 母親的母親 外孫
舅舅 母親的哥哥 外甥
舅母 母親的嫂子 外甥媳、外甥女
姨父 母親的弟弟 外甥
姨母 母親的弟媳 外甥媳、外甥女
表舅 母親的表兄弟 表外甥
表姨 母親的表姐妹 表外甥
堂舅 母系同宗的兄弟 堂外甥
堂姨 母系同宗的姐妹 堂外甥
男配偶
女配偶
岳父 妻子的父親 女婿
岳母 妻子的母親 女婿
大舅子 妻子的哥哥 小舅子
大姨子 妻子的姐姐 小姨子
小舅子 妻子的弟弟 大舅子
小姨子 妻子的妹妹 大姨子

姻伯婆:台灣傳統婚禮中的媒妁之神

姻伯婆是台灣傳統婚禮中重要的角色,擔任媒妁之神,負責媒合男女雙方,促成良緣。

姻伯婆的起源

姻伯婆的傳説是源自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相傳為一位法力高強的仙女,擅長撮合姻緣,幫助有緣人找到真愛。在台灣,姻伯婆的信仰十分普遍,幾乎每間廟宇都有供奉她的神像。

姻伯婆的形象

姻伯婆通常被描繪成一名慈眉善目的老婦人,手持紅線或姻緣簿。紅線代表著姻緣的牽引,而姻緣簿則記載著每個人生命中的伴侶。姻伯婆的神像常會穿著

延伸閲讀…

親戚稱呼計算機| 三姑六婆網頁版

稱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