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頭暈目眩,困擾甚多,不僅感冒引發,更可能與眩暈息息相關。70歲黃奶奶飽受眩暈之苦,起居挪動時尤為明顯,經中醫診治,針炙服藥後,狀況大為改善。門諾醫院壽豐分院中醫師唐漢維表示,眩暈不僅可藥石治療,更推薦按壓「5大穴位」舒緩症狀,日常保養亦可多加按摩,疏通血脈,調和氣血。


穴位療法
唐中醫師指出,中醫對於眩暈有多種稱呼與成因,包括風、火、痰、虛等因素所致,亦可能與臟腑相關,出現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等症狀,尤其前庭功能退化的長者,若合併慢性疾病,更容易誘發眩暈。
唐中醫師建議,除藥物治療外,按摩特定穴位亦有助於緩解眩暈,包括頭頸部、耳周的百會穴、聽宮穴、翳風穴與風池穴,以及手部的合谷穴,每日按壓數次,平時按壓預防保健,暈眩發作時則加強按摩力道,緩解不適。
穴位 | 位置 | 功效 |
---|---|---|
百會穴 | 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 | 促進頭部氣血循環 |
聽宮穴 | 耳屏前方凹陷處 | 緩解頭暈目眩 |
翳風穴 | 耳垂後方,下頜骨後緣凹陷處 | 疏通經脈,調和氣血 |
風池穴 | 後頸部,斜方肌外緣,枕骨下方的凹陷處 | 緩解眩暈 |
合谷穴 | 手掌虎口,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 | 緩解偶發性頭暈目眩 |
唐中醫師提醒,眩暈成因各異,多種疾病亦會導致頭暈目眩,症狀有所差異。若長期出現相關症狀且無法緩解,建議盡早就醫接受完整檢查,找出病因,中醫用藥建議亦應由合格中醫師診斷後開立,切勿聽信偏方。
前庭穴:暈眩嘔吐的良穴
前庭穴:位置與功效
前庭穴,位於耳廓後緣,乳突骨後上緣陷窩中。按壓或針灸此穴,具有止暈、鎮吐、清熱祛濕等功效。
前庭穴的臨牀應用
前庭穴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眩暈、嘔吐:前庭穴是治療眩暈、嘔吐的常用穴位。其作用機制是調節前庭神經功能,平衡內耳液體,從而緩解眩暈和嘔吐。
耳鳴、耳聾:前庭穴與耳部關係密切,也可用於治療耳鳴、耳聾等耳部疾病。其作用機制是疏通耳脈,調和氣血,改善耳部微循環。
頭痛、失眠:前庭穴還能緩解頭痛、失眠等症狀。其作用機制是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安神定志。
前庭穴的取穴與按壓方法
取穴:前庭穴位於耳廓後緣,乳突骨後上緣陷窩中。取穴時,可將食指或拇指放在耳廓後方,按壓乳突骨後上緣,找出最痛點即為前庭穴。
按壓:以雙手食指或拇指指腹按壓前庭穴,力度適中,持續按壓3-5分鐘。可每日按壓2-3次,以緩解不適症狀。
注意事項:
- 前庭穴按壓一般不會產生副作用。但如果按壓後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按壓。
- 孕婦、有心腦血管疾病者應慎用前庭穴。
與前庭穴相關的穴位
與前庭穴相關的穴位有:
穴位 | 位置 | 功效 |
---|---|---|
後腦穴 | 耳後,頭後枕部正中 | 清熱除濕,止暈嘔吐 |
翳風穴 | 耳後,乳突骨下緣 | 疏風止痛,清熱利咽 |
完骨穴 | 耳後,乳突骨後方 | 疏風利濕,清熱止痛 |
聽宮穴 | 耳後,乳突骨後緣,與前庭穴臨近 | 疏風利濕,明目止痛 |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