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一座架空的城市
在華人地區,騎樓是一種普遍的建築類型,特色為屋宇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而走廊上方則是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騎樓的「公共性格」和「私人使用」之間的矛盾,塑造了城市步行生活中的多樣體驗,既有不便,也有便利之處。
騎樓的演進


騎樓的雛形在清領時期的台灣被稱為「亭仔腳」。日治時期為改善衞生環境,發布「檐下通路管理取締令」,規定騎樓應暢行無阻,逐步確立騎樓的「公共性格」。1900 年,台灣家屋建造規則明確要求城市中的騎樓設置,揭開了其「全台」統一規範的序幕。
騎樓的管制
目前騎樓的規範散見於建築、都市計劃等相關法規,以及地方自治條例。這些規範分為「課予義務」的管制型規範和「授予利益」的優惠型規範。其中,管制型規範要求地主維持騎樓平整,不得妨礙通行;《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更將騎樓納入「道路」概念,禁止在騎樓設置攤位或營業場所。
騎樓的爭議
近年來,隨著新型態商業區的興起,騎樓制度逐漸受到質疑。一些觀點認為騎樓妨礙美觀,建議廢除。但騎樓作為遮風避雨的場所,對於行人,尤其是長者、身障者和幼童,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騎樓的文化意義
騎樓不僅具備遮蔽的功能,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騎樓的設置促進了社區交流,形成一種介於公私領域的中介空間。此外,騎樓的建築風格和商業活動,承載了社區的歷史文化記憶。
改善騎樓環境的建議
為改善騎樓的步行體驗,政府可以透過制定明確的操作規範,賦予地主一定程度的使用權限,降低違法營業的誘因。同時,針對不同道路寬度和交通流量,明定允許設攤或停放車輛的路段和時間。此外,政府還應加強執法力度,確保騎樓的暢通無阻。
結論
騎樓作為一座「架空的城市」,承載著多重功能和矛盾。透過完善的管理措施,我們可以在保障行人權益的同時,留存騎樓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價值。
什麼是騎樓
騎樓,又稱「五腳氣」、「五關」、「腳店」或「騎樓屋」,是一種建築形式,屋頂向前延伸,形成一個可遮陽避雨的連續走廊,支撐屋頂的柱子向外傾斜,形成一排開放式的空間,供人行走、擺放攤位或其他用途。騎樓最早起源於中國南方,後傳入東南亞等地區,成為當地常見的建築類型。
騎樓的歷史與起源
騎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軒」和「廊」,是傳統建築中常見的遮陽避雨設施。到了宋代,隨著商業的發展,「檐廊」逐漸演變成「騎樓」,並在江南地區廣泛流行。元末明初,騎樓傳入東南亞地區,在馬六甲、新加坡等地發展成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築形式。
騎樓的類型
騎樓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類型 | 特點 |
---|---|
連續式騎樓 | 整條街道或街區的建築物都採用騎樓形式,形成一個連續的騎樓走廊 |
單棟式騎樓 | 單獨一棟建築物採用騎樓形式,通常位於街角或轉彎處 |
上層式騎樓 | 騎樓設置在建築物二樓以上,稱為「露台騎樓」 |
騎樓的結構
騎樓的結構通常包括以下幾部分:
- 柱子:支撐屋頂的傾斜柱子,形成騎樓走廊的邊界。
- 屋頂:向前延伸的屋頂,遮陽避雨。
- 地面:騎樓走廊的地面,通常使用磚塊、石材或混凝土鋪設。
騎樓的用途
騎樓用途廣泛,包括:
- 商業用途:騎樓走廊常被用於擺放攤位或開設商店,形成熱鬧的商業街。
- 公共用途:騎樓走廊可以提供遮陽避雨的公共空間,方便行人行走或休憩。
- 交通用途:部分騎樓走廊可以通行車輛,形成兼具交通和商業功能的空間。
- 住宅用途:一些騎樓建築物的上層設有住宅,騎樓走廊可以作為住户出入和曬衣的場所。
騎樓的保護與利用
騎樓作為一種具有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的建築形式,近年來受到重視。各國政府已制定相關法規和措施,保護和利用騎樓。如新加坡的《文物保護法》將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騎樓建築列為保護文物。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的騎樓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延伸閲讀…
騎樓_百度百科
騎樓的定義,停機車(或汽車)和擺攤
總結
騎樓是一種起源於中國南方、傳播至東南亞的建築形式,具有遮陽避雨、商業、公共等多種功能。騎樓在各地演變出不同的類型和樣式,成為當地城市景觀的特色。隨著時代變遷,騎樓已不僅是傳統建築,更是一種融合歷史、文化和商業元素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