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台詩三》解構
引言
[孤臣無力可迴天][,感慨現今教育界種種困境。此典故源自丘逢甲《離台詩》之「宰相有權能割地」一句。]
延伸閲讀
《漢書·貨殖傳》記載范蠡化名「鴟夷子皮」,隱退江湖,寓示功高震主的重臣感傷鳥盡弓藏,與淡泊名利。
人物故事
伍子胥
楚國重臣,投奔吳國,輔佐吳王闔閭擊敗楚國,被賜死後,屍體被裝於鴟夷革拋入江中。
范蠡
越國重臣,輔佐越王勾踐滅吳,稱上將軍。後辭官隱居,化名「鴟夷子皮」。
鴟夷子皮
盛酒之器具,後引喻淡泊名利、順應時勢的人。
離台詩
丘逢甲抗日失敗內渡大陸後所作,表達台灣人抗日卻得不到清廷奧援的無奈。
詩詞解讀
其三
宰相李鴻章割讓台澎,孤臣丘逢甲無力阻擋。
化身鴟夷子皮,離別家國,回首河山黯然神傷。
其四
中原恐將陸沉,東周積弱重現。
隱居山中冷眼觀時局,荊棘銅駝,滿目瘡痍。
表格:丘逢甲《離台詩》主要人物
人物 | 事蹟 |
---|---|
伍子胥 | 楚國重臣,輔佐吳國擊敗楚國,被賜死後,屍體被裝於鴟夷革拋入江中 |
范蠡 | 越國重臣,輔佐越王勾踐滅吳,稱上將軍。後辭官隱居,化名「鴟夷子皮」 |
鴟夷子皮 | 盛酒之器具,後引喻淡泊名利、順應時勢的人 |
以《扁舟去作鴟夷子》為題,探究隱逸詩的旨趣與意義
《扁舟去作鴟夷子》一詩出自晚唐詩人李商隱之手,詩中透過描繪隱逸者泛舟垂釣的悠閒生活,表達了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以及對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嚮往。而這也正是隱逸詩的主要旨趣所在,本文將從詩歌內容、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三方面探討隱逸詩的意義與影響。
一、詩歌內容
《扁舟去作鴟夷子》一詩描寫了一位隱逸者泛舟垂釣的情景,前四句「扁舟去作鴟夷子,泛宅西湖弄晚霞。坐聽殘更鐘在寺,立看飛霜月上河」描繪了一幅悠閒自在、超然物外的畫面。隱逸者泛舟於湖上,欣賞落日餘暉,聆聽寺廟傳來的鐘聲,凝視著明月初升的景象,沉浸在自然之美中。後四句「白鳥爭飛入夜樹,孤雲出沒窮霞霞。身世不堪回首事,功名俱是眼中花」表達了隱逸者對世俗名利的淡漠和不屑,認為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不堪回首。
二、歷史背景
隱逸詩的流行與中國古代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唐朝中期以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社會動盪不安,許多文人志士不得意於仕途,遂轉而歸隱山林,寄情山水,抒發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隱逸詩就是這種社會思潮的產物,它反映了當時文人對傳統價值觀的懷疑和對個人自由的追求。
三、文化意義
1. 精神避世
隱逸詩中所表現出的超然物外、不慕名利的精神,體現了中國文化中「避世」和「出世」的思想傳統。隱逸者往往寄情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追求內心的平和與安寧。這種精神避世為後世文人提供了精神慰藉,成為他們在仕途失意時退守的避風港。
2. 文學審美
隱逸詩的語言精緻,意境悠遠,具有很高的文學審美價值。詩中描繪的山水風物,寄託了隱逸者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中國古典詩歌的獨特審美旨趣。隱逸詩的意境超然,不染塵俗,成為中國詩歌園林中的一抹清流。
3. 影響後世
隱逸詩的思想和藝術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等詩人繼承了隱逸詩的傳統,發展出「以文為詩」的寫作風格,在詩中強調個人主觀情感的抒發。元代的隱逸詩人揭傒斯、吳澄等,則以詩歌的形式傳播禪宗思想,拓展了隱逸詩的思想深度。
總結
《扁舟去作鴟夷子》一詩充分體現了隱逸詩的旨趣與意義。它反映了唐朝中期以後文人的避世思想和對個人自由的追求。隱逸詩中的精神避世、文學審美和對後世的影響,使得它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重要篇章,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延伸思考
表格:隱逸詩常見主題
主題 | 代表詩作 | 詩人 |
---|---|---|
避世 | 《歸園田居》 | 陶淵明 |
閒適 | 《野望》 | 王維 |
超然 | 《登樂遊原》 | 李白 |
自由 | 《夢遊天姥吟留別》 | 李白 |
理想 | 《漁父》 |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