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詩詞作品 | 解釋 |
---|---|---|
九 | 竹裏館(竹裏館即鹿柴) | 獨自一人靜坐於幽靜的竹林深處,彈著古琴,又時而吹奏長嘯。深邃的竹林中,無人知曉我的存在,唯有皎潔的月光灑落而下,如同知己般陪伴著我。 |
八 | 江樓聞砧(江州作) | 江邊的人們禦寒的衣物製作時間較晚,直到十月才開始聽到搗衣聲。某個夜晚,我於高樓之上望見一輪明月,思緒隨之飛向千里之外的故鄉,令人倍感思念。 |
七 | 雜詩 | 既然你從故鄉而來,想必對故鄉的事情瞭若指掌。當你啟程之時,我家窗前的那株梅花,可曾綻放枝頭? |
六 | 新嫁娘 | 新婚女子在嫁入夫家後的第三 |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聞砧
江淹之千古名句「江人授衣晚,十月始聞砧」,描繪了江南十月寒衣未得、搗衣聲起的暮秋景象。此句流傳千年,既抒發遊子客宦之情懷,亦反映了中國古代氣候之特徵。


一、氣候背景
據《宋會要輯稿》載:「江南諸州氣燠,歲十月猶半夏服。」可見當時江南地區氣候温暖。但江南十月乍寒,温差較大,故有「授衣晚」之説。
二、砧聲意象
搗衣砧聲與暮秋氣息緊密相關。唐代杜牧《題臨安茅舍》詩中有云:「江畔人家新合户,夕陽搗衣聞砧聲。」砧聲不僅標誌著寒衣已備,更增添了歲寒情懷。
三、時序考證
根據中國古代曆法,十月正是秋季最後一個月。十月時,霜降節氣已過,天氣轉涼。但江南地區氣温較高,十月「猶半夏服」者比比皆是。
四、文學典故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聞砧」流傳甚廣,成為詠嘆暮秋時序的詩文典故。諸如唐代陸龜蒙《霜砧》詩:「夜霜寒似雪,搗衣聲不歇」,宋代梅堯臣《暮秋感懷》詩:「十年江上客,十月夜聞砧」,均借用此句抒發情感。
五、文化影響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聞砧」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國江南地區的風物人情。其藴含的寒衣、砧聲、暮秋等意象,豐富了中華文化意藴,成為傳承千年的文學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