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患] 蠹魚(學名:Lepisma saccharina)

蠹魚,稱號繁多,有蠹蟲、白魚、赤木蟲、書蟲、衣魚等,是一種怕光怕氣流的敏捷昆蟲。牠的身體隱約發亮,宛若金屬光澤。

衣魚無翅,體長不足一釐米,長有數十節觸角,腹部有促使牠快速移動的三對腳;而牠的那三條尾勾,正是牠昔日「纓尾類」之名的由來。

蠹魚注音 Play

從幼蟲到成蟲,衣魚平均耗時四個月到三年。攝氏25到30度時,牠們會在物品縫隙中產下約百顆卵。然而,高温會令衣魚難以存活;而在寒冷乾燥的環境中,牠們絕不會繁衍。

衣魚偏好潮濕環境,出沒於人類居所的各個角落,如浴室、地板縫隙中。牠們會啃食書籍、纖維和紡織品。而斑衣魚更喜愛温暖環境,常在麵包店出沒,以穀粉和麵包為食,也偶爾食用動物產品。

蠹魚注音

交配時,雄蟲會釋放包裹精液的網狀物質,由成熟的雌蟲拾起以受精。

名稱 特徵 行為 棲息地 食性
蠹魚 (衣魚) 無翅、銀灰色、有鱗片 怕光怕氣流、敏捷、好甜食 人類居所 澱粉、纖維、紡織品
斑衣魚 偏好温暖 常見於麵包店 穀粉、麵包、動物製品

蠹魚拼音:深度剖析閩南語中「蠹」的發音演變

前言

「蠹魚」一詞在閩南語中,發音與標準中文大不相同。為了深入瞭解這種差異,本文將探討「蠹」字在閩南語中的注音演變,並探究其背後歷史及語言學因素。

「蠹」字閩南語注音

文字 注音
dá/thó

語音演變

「蠹」字在閩南語中,發音為「dá」或「thó」。其中「dá」音較為常見,且與客家語的「tà」音相當。這種發音與標準中文的「dù」顯著不同,引起了諸多學者的關注。

回溯到上古漢語時期,「蠹」字發音為「端部入聲」。隨著時間推移,入聲字在大部分漢語方言中都發生了送氣化或濁化。然而,閩南語和客家語卻保留了一部分入聲字的固有發音。

因此,閩南語中「蠹」的「dá」音,可以視為上古漢語入聲字的殘留。客家語也有類似的現象,説明這兩種方言在語言演變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共同性。

歷史及言語學因素

閩南語和客家語保留入聲字發音的原因,與它們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息息相關。

  • 地理位置:閩南語和客家語分佈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與標準中文發源地北方有較大的距離,這阻礙了標準音的流入和影響。
  • 歷史變動:閩南語和客家語的先民在古代曾經歷過南遷和遷徙的過程,這些歷史事件可能導致了入聲字發音的保留。
  • 語言接觸:閩南語和客家語與周邊土著語言有過接觸,這些土著語言可能對它們的發音系統產生了影響,導致入聲字發音的獨特化。

同源字比對

閩南語和客家語中「蠹」的發音差異,在同源字的對比中尤為明顯。例如:

同源字 閩南語 客家語 標準中文
dá/thó dǎo
to/tú
tá/thè

這些同源字在閩南語和客家語中,發音都保留了上古漢語入聲字的殘餘,而標準中文則發為送氣濁音。

結論

延伸閲讀…

蠹魚- 教育百科

蠹魚 – 維基詞典自由的多語言詞典

閩南語和客家語中「蠹」的獨特發音,是語言演變中入聲字保留的鮮活例證。這種發音差異反映了這兩種方言豐富而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徵。通過對「蠹魚注音」的深入探討,我們不僅加深了對漢語方言多樣性的認識,也為歷史語言學和比較語言學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素材。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