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序文章:

文章修改(80% 字詞替換):

導言

基督 天主 Play

10. 起初,教皇若望保祿二世發表了《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對基督徒的合一進行了深思熟慮的反思和展望。為了紀念聖保祿皈依日,台灣主教團規定每年 1 月 18 日至 25 日為「基督徒合一祈禱周」,表明了教會當局對這種大公精神的重視和期待。

9. 而今,在面對各種異端邪説、新世紀運動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信仰論點時,作為同屬於耶穌基督的門徒、同奉聖經為信仰準則的各教派、教會之間應該聯合起來,切實合作,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和福音傳播效果。

8. 身處如今的時代,是相互學習朝着整合的時候了。正如耶穌的教導:“願眾人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 XVII,21)。保祿也明確指出分裂的不當:“弟兄們,我因我們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們眾人都言談一致,在你們中間不要有分裂,你們各自聲稱:我是屬保祿的,我是屬阿波羅的,我是屬刻法的,我是屬基督的。基督被分裂了嗎?”(格前 I,10-13)。

基督 天主

7. 追根究底,耶穌建立的聖事,為使祂在十字架上的救世犧牲和祭獻,藉聖體的方式永存人間,讓教友藉領受主的聖體而得到實益,能與基督結合,在祂內生活。彌撒名稱的演變: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以後沒有給彌撒起名字,在教會初期,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有稱為「分餅」或「擘餅」,如宗徒大事錄所記載的。其後也稱為「紀念典禮」,有時稱為「祭祀」,有時稱為「主的晚餐」,也有稱為「感恩聚會」,「感恩禮」,「神聖的奧蹟」,「主的苦難」,「神聖的禮儀」,「共融(領聖體)的聖事」等等。「彌撒」這兩個字是到第四世紀末才出現。「彌撒」是從拉丁文MISSA直譯而來,在第四世紀末,每次集會結束時,宣佈散會時説:「Ite Missa est」,意思是説「請你們回去吧!已散會了。」(Missa 是遣散的意思)。

6. 原初,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建立的,是聖事,為使祂在十字架上的救世犧牲和祭獻,藉聖體的方式永存人間,讓教友藉領受主的聖體而得到實益,能與基督結合,在祂內生活。彌撒名稱的演變: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以後沒有給彌撒起名字,在教會初期,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有稱為「分餅」或「擘餅」,如宗徒大事錄所記載的。其後也稱為「紀念典禮」,有時稱為「祭祀」,有時稱為「主的晚餐」,也有稱為「感恩聚會」,「感恩禮」,「神聖的奧蹟」,「主的苦難」,「神聖的禮儀」,「共融(領聖體)的聖事」等等。「彌撒」這兩個字是到第四世紀末才出現。「彌撒」是從拉丁文MISSA直譯而來,在第四世紀末,每次集會結束時,宣佈散會時説:「Ite Missa est」,意思是説「請你們回去吧!已散會了。」(Missa 是遣散的意思)。

5. 本來,教友相信,在彌撒中,主基督確實親臨於:
(一)因祂的名而聚會的團體中;
(二)施行聖事者的身上;
(三)祂的聖言內;
(四)更是「實體地」和「繼續不斷地」親臨於祝聖的餅酒形內。彌撒的基本結構由「聖道禮儀」和「聖祭禮儀」兩部分組成,密切結合,形成一個敬禮行動,天主子民也從「天主聖言」和「基督聖體聖血」的雙重筵席中得到「教導」和「滋養」。彌撒既是天主子民的團體行動,故此禮儀的安排,應讓所有參加者各按其分,有意識,主動和完備地參與。在彌撒中,天主子民共聚一堂,由神父以基督之名主禮,聯同讀經員,領經員,送聖體員,輔祭,歌詠團,接待員,收奉獻員,呈獻禮品者等輔禮人員分工合作,宣讀聖言,並按主的命令,為重現祂的死亡與復活而舉行的感恩禮,讓大家實際領受而得益。彌撒不是與生活分割的孤立行為,而是基督徒生活和行動的頂峯及奉獻,並且是所有力量的泉源,使天主子民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救恩的效果,成為救世的祭品,繼續基督的救世工作。綜上所述,彌撒聖祭是耶穌基督和天主子民,各按己位而舉行的禮儀行為;是普世教會、地方教會、和每位信友的「全部信友生活的中心」,其實並不鼓勵尚未領洗者參加全部的感恩禮儀。上述,彌撒基本結構是由「聖道禮儀」和「聖祭禮儀」兩部分組成,教會鼓勵非教友參加第一部分的聖道禮儀,於聖祭禮儀施行前,由傳道員帶領非教友們至道理廳分享剛剛聽到的聖言,和講解天主教要理。可是,本校要如此執行並不容易,因此鼓勵同學們參加星期四中午的校園彌撒,並無區分是教友或非教友。彌撒是基督徒生活的高峯,是天主與教友的約會。彌撒是一個盛宴,也是一個祭獻,一個團體性的祭獻,為了完成耶穌所賜給我們的命令:愛天主,也彼此相愛。我們期望同學藉由參加彌撒,進而對天主教產生興趣,即便是好奇,也都是在同學們的心中播下一顆種子,待天主使之成長為追隨者。

4. 早期,天主教會由教皇領導,教義和信仰與基督新教不同,教皇有權力定義教條和解釋聖經。天主教強調奉行教會傳統,並尊重聖母瑪利亞和聖徒。

3. 一開始,天主教相信聖餐中的餅和酒在祝聖之後變成耶穌的真身體和真血肉,也相信彌撒是一種獻祭,可以為人贖罪。教友向神父告解自己的罪過,獲得赦免。

2. 最初,天主教重視耶穌基督和耶穌拯救的教義,確認基督的神人二性。聖經是天主教信仰和生活的核心依據。

1. 於始,天主教會是耶穌基督所建立,自宗徒時代傳承至今,是世界最大的基督教會。

基督:天主的兒子

引言

在基督教信仰中,基督是天主的兒子,是神聖三一中的第二位。他是上帝差派到人間,為世人帶來救贖的那一位。本篇文章將探討基督與天主的關係,並使用《聖經》經文佐證。

基督與天主的關係

《約翰福音》1:18記載:「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把他表明出來。」這節經文清楚表明,基督是天主的獨生子,是神聖且與天父同等。

基督與天父之間的關係是親密的。耶穌宣稱與天父「原為一」(《約翰福音》10:30),並説:「我與父原為一」(《約翰福音》10:38)。這種合一不僅是本質上的合一,也是目的和意志上的合一。

基督的神性

基督的神性在《聖經》中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 創造者:《歌羅西書》1:16記載:「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又是為着他造的。」
  • 上帝的形象:《歌羅西書》1:15記載:「他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 生命之源:《約翰福音》1:4記載:「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基督的人性

儘管具有神性,基督也具有真正的「人性」。

  • 出生於伯利恆:《路加福音》2:7記載:「就在那裡,生了一個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
  • 有肉身:《約翰福音》1:14記載:「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滿了恩典和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 受苦受難:《馬太福音》26:37-39記載:「帶着彼得和西庇太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於是對他們説:『我的心極其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此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説:『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基督的使命

基督來到人間的使命是為世人帶來救贖。

基督是天主的兒子,既具有神性,又具有人性。他來到人間的使命是為世人帶來救贖。通過基督,我們可以重獲與天主的相交並獲得永生。下表總結了本文討論的關鍵點:

特徵 證據
神性 創造者、上帝的形象、生命之源
人性 出生於伯利恆、有肉身、受苦受難
使命 代贖犧牲、重獲與天主的相交、賜予永生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