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操作 影響
名稱 公平正義大遊行 引起社羣反柯風潮
時間 7 月 16 日 與民進黨全代會同天
主辦單位 館長陳之漢、黃國昌 選擇特定總統候選人造勢
訴求 公平正義 遊行訴求一改再改,引發爭議
參選候選人參與 侯友宜、王婉諭 現場演講遭噓聲、抨擊
政黨目標 打對台民進黨全代會 社羣聲量負面情緒高
柯文哲言論 被質疑、引發的反柯風潮 加深社羣對遊行負面觀感
年輕人觀點 不認同「年輕=柯粉」標籤 反柯風潮
參與人數 低於預期 活動正當性、客觀性受質疑
主客易位 王婉諭討論度大於主辦人黃國昌 遊行活動模糊

不磕頭不投:台灣抗日運動的政治角力與文化衝突

引言:

「不磕頭不投」正是台灣人民在日治時期面對殖民統治時的堅定立場,展現出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抗爭意志。從武裝抗日到文教運動,從政治角力到文化衝突,貫穿了台灣抗日運動始終的「不磕頭不投」精神,成為台灣人歷史記憶中一頁光輝的篇章。

不磕頭不投 Play

武裝抗日:

不磕頭不投

時間 事件 領導 特色
1895 乙未戰爭 劉永福 武裝起義
1907 北埔事件 姜紹祖 反抗鴉片專賣
1915 西來庵事件 餘清芳 襲擊霧社及埔里
1930 霧社事件 莫那魯道 抵抗日本軍警圍剿

文教運動:

時間 運動 代表人物 特色
1900 新文學運動 林獻堂、蔣渭水 啟蒙思想
1921 文化協會 連温卿、黃朝琴 文化復興
1927 台灣民眾黨 蔣渭水 政治啟蒙
1935 台灣新民報 吳三連 抗日宣傳

政治角力:

同化政策: 日本政府企圖通過皇民化運動、強制入籍等手段同化台灣人民,激起強烈的反抗浪潮。

反抗運動: 台灣人民以請願、街頭演講、組建社團等方式表達反對,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運動。

文化衝突:

語言: 日語成為官方語言,台灣母語遭到壓制,導致語言衝突。

教育: 日本化教育體制灌輸殖民思想,引起台灣知識界的抵制和反彈。

習俗: 日本推行神道教,禁止台灣傳統習俗,激發文化認同的危機。

結論:

「不磕頭不投」精神是台灣抗日運動的靈魂,貫穿於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它展現了台灣人民維護民族尊嚴、捍衞生存空間的決心和意志。這段歷史不僅記錄了台灣人民的抗爭歷程,也見證了台灣精神的韌性和不屈。如今,「不磕頭不投」精神仍然激勵著台灣人,在追求自由、民主、繁榮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延伸閲讀…

716遊行後「年輕=柯粉」?綠稱年輕人不爽該標籤- 政治- 中時

在官網下訂這次將改賣黑色的款式,白色將暫時不販 …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