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黃道十二宮,是地球繞着太陽公轉一週(一年)時,從地球觀測太陽背後恆星分佈(星座),每一宮代表十二個月中某一月,前4世紀傳入古典希臘後,希臘語稱為zōdiakos kuklos「黃道帶」(翻為「小動物圈」,zōdiakos意為小動物)[3]。
十二生肖應十二地支。採行太歲和干支紀年後,每一生肖代表十二歲中某一年,如東漢《太平經》〈有德人祿命訣〉:「寅、申之歲……寅文章,木鄉,山林猛獸,不可當。但宜,天遣令狩,數見,多畏之者,名之為虎……申為其衝,了相亡,多畏夜,但能緣木上下」,文中將虎和寅、(緣木上下)猴和申配,可見得生肖和干支紀年東漢時已有應。後世生肖多年相配,供人推算年命。但先秦日書中,生肖用來配日,紀日干支十二支相配,於佔盜,追捕盜賊[4]。《抱朴子》記載「山中寅日,有自稱虞吏者,虎;稱當路君者,狼;稱令長者,老狸。卯日稱丈人者,兔;稱東王父者,麋也;稱西王母者,鹿。……」,將干支紀日和多種動物相配,於登山涉水時,施行劾鬼禁法術(這些鬼神是動物變化而成,若知其物名,則不能為害)。
巴比倫黃道十二宮動物之外,有雙子、室女、半人馬人形圖像。學者普遍斷定它十二生肖無論組成、排列順序和運用方面截然不同,有淵源。[5][6][7][8][9][10]
現行十二生肖動物,定形於東漢。戰國時期,有組合。
先秦文獻如《詩經》、《左傳》,當時已有馬、牛、龍、蛇午、醜、辰、巳四支相配應記載。但於十二生肖民間所用,受先秦上層文人重視,而沒有十二種動物十二地支相配地記載下來。傳世文獻中十二生肖記載,首見於東漢王充《論衡》。[13]
有關十二生肖記錄甘肅天水放馬灘和湖北雲夢睡虎地甲、乙兩種《日書》。睡虎地甲、乙兩種《日書》抄本寫成年代前250年前246年,其內容形成年代前278年左右;放馬灘《日書》年代睡虎地《日書》相去,其甲本內容睡虎地《日書》晚出,但前者抄寫年代則晚於後者,兩本秦隸系統《日書》內容和編寫年代於前3世紀。[14][12]有第三部《日書》值得一提,湖北隨州市孔家坡墓出土了《日書》十二生肖記錄,下葬年代前142年。
三部《日書》中《盜者》篇,十二支配十二獸占卜盜者,內容包括盜者相貌、性別、藏身之處及性格、特長、身份。盜者認為十二生肖有着某種聯繫,人們可以通過相關生肖來預判盜者相貌以及藏身之處。此外,睡虎地《日書》中有類《十二支死咎》篇,十二地支與詞配合進行占卜。[11]
關於十二生肖起源有很多説法,雖然許多人認定十二生肖應有其本土起源,但於十二生肖如何形成及其來,無定論和共識。主張十二生肖源自華夏本土論者,有三類[15][16]:
民間傳説則認十二生肖由來是玉皇大帝讓所有動物來舉行賽跑競賽,到達目的地十二種動物,選為生肖表徵。這個傳説主要情節是環繞「貓、鼠、牛」三種動物上,傳説貓老鼠跑得,他們求牛幫渡河,途中老鼠起了歹意,將貓推下水,然後到目的地時,全力向前衝刺,取得冠軍,其後次序是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從此後,落水貓老鼠懷恨心,見到老鼠追殺一番[17]。
另一種説法是如來佛祖指定十二種動物鎮守通天路,每種動物輪值一年。大勢菩薩發帖請受選動物前來,並按序排列貓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但為首貓得,溜走了,於是老鼠成了第一位,然後一頭豬跑來排在後。當佛祖駕臨時,貓沒有回來。佛祖懲罰貓,場十二種動物分配工作——鼠開始而豬結束。於是,十二生肖中見了「貓」[18]。
《爾雅》月陰月陽、歲歲陽名稱干支有關係,然細節無人得知。於古人何以採用這些名稱,其含義為何,學界眾説紛紜,莫衷一是。近年來,聶鴻音和黃振華嘗試藏緬語系中尋求解決方案,提出“歲陰”出自藏緬語十二獸和“歲陽”出自藏緬語五行,兩者是古藏緬語同音轉寫。孔慶典前人聶鴻音和黃振華 (1999) 與(2007) 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楚帛書《月忌》和《爾雅·釋天》中所載歲陰(十二歲名)和月陰(十二月名)名稱,現代藏緬語系(舉例數排名彝語支、羌語支、緬語支和藏語支),乃至蒙古語和日語20世紀現代語言加以比,語音角度推論歲陰、月陰名稱為十二生肖原型。 [11]
楚帛書是1942年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帛書。楚帛書年代Cook和李零 (2004) 前300年,即可知年代雖於秦簡《日書》,但相去,兩者出土文獻年代於前3世紀,[19]秦簡《日書》所載十二獸今日所熟悉十二生肖,而楚帛書十二月名,孔慶典認為是藏緬語版十二獸。 [11]
孔慶典認為十二生肖是起源先秦某個藏緬語系民族,後來傳播中國和印度。[11]
前1千年以來巴比倫黃道十二宮體系開始遍及埃及、[21][22]希臘、[23]羅馬[24]和印度[25]西方古文明國。黃道十二宮隋唐時傳入中國,叫做「十二星宮」,韓愈、蘇東坡自己十二宮星座算命。十二星宮傳入中國後,本土道教吸收,並中國傳統曆法中十二地支應起來[26]。
十二地支起源於商朝,,但目前可見實物商朝甲骨文。十二生肖見於戰國晚期秦簡,東漢時生肖和干支紀年搭配。干支紀年加以簡化,變成只用生肖紀年,生肖紀年法中國周邊少數民族所使用曆法影響,西北地區,分佈範圍甚廣。突厥興起以來,開始遍及歐亞東陸大半,其中包括了西北地區青藏高原吐蕃,和蒙古草原、哈薩克草原、及西伯利亞南部,乃至部分東歐大草原突厥語部落。[27][28][29][30]
這套易懂12週期循環曆法,同時期唐朝內地、東北平原渤海、新羅和日本所使用60週期循環干支紀年法形成比,不過屬於中國曆法體系。記載,生活葉尼塞河下游黠戛斯使用過回鶻十二生肖紀年法。[31]十二生肖紀年法後世突厥、蒙古和哈薩克族曆法有着影響。[32][33][34][35]據匈牙利學者Rona-Tas (1999) 指出匈牙利語中「龍」是匈牙利人早期中世紀時使用突厥十二生肖紀年法時引入。[36]
據現存資料自6世紀起,生肖紀年突厥人使用,其後開始擴散歐亞大陸,並周邊突厥語民族傳播,與此同時青藏高原吐蕃開始使用生肖紀年法。生肖紀年法中國周邊少數民族所使用曆法影響,其中還包括西南少數民族,西北地區,分佈範圍甚廣,其影響中亞,乃至早期中世紀東歐地區。[27][28][29][30][36]
有關十二生肖紀年文獻記載,始見於《周書》《宇文護傳》,其中一封宇文護(515年—572年)家信裏提到生年屬相,由此可知當時北周中原境內民間已有十二生肖紀年。有關突厥與中原紀年法傳世文獻中記錄見於《隋書》,其中提到沙缽略可汗584年致書中所用」「辰年」,「辰年」是地支來表示年代方式,但並通用於漢文中,是中原傳統干支紀年同義詞。同書記載了586年隋朝突厥頒行曆法,不過突厥人一段時間內採納中原干支紀年,而出土資料顯示,直到10世紀末左右,干支紀年首次出現西州(吐魯番)回鶻人突厥文文獻之中,此期間,突厥人使用是生肖紀年法。[1][31]
突厥十二生肖紀年記載出自571年布穀碑(英語:Bugut inscription),其中提到了「兔年」。[1]《布穀碑》是一塊屬於早期蒙古高原突厥王子石碑,粟特文和梵文兩個譯本撰成,年代屬突厥分裂之前,是已知突厥碑銘。有學者因此而斷定8世紀古突厥文是粟特文發展而來,不過有學者如Ishjatms (1996) 認為古突厥文是漢字衍生版,蒙古人民共和國色楞格河下游1世紀匈奴墓葬出土了類似陶文匈奴字符。[37][38][39]於突厥紀年法史料,有關6世紀10世紀之間生肖紀年記錄分佈勻,一些能見到紀年碑銘包括8世紀葛勒可汗所立《磨延啜碑》、《鐵爾渾碑》和牟羽可汗所立《台斯碑》。[1]
十二生肖紀年法,10世紀初突厥人出現了五行生肖法,其特徵是生肖分類五行之一輔助分類詞組合在一起,這種五行+生肖組合可以地轉化相應干支紀年。如此跳出了生肖紀年原有12年週期,理論上達到了60個紀年週期,而言少數民族,五行+生肖組合要天干+五行+生肖組合和易懂。其中主要見於10世紀11世紀初高昌回鶻文獻。[1]
納音干支相配見於戰國末年時期睡虎地《日書》和西漢時期《銀雀山漢簡》,從出土資料年代,其起源可能前2世紀左右。其後五行替代了角、微、宮、商、羽五音並細化,儘管歷史,五行納音內容變化,五行納音中無論如何演變,其60甲子五行屬性劃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歷日可知,納音7世紀中葉起唐朝西州地區進入曆書,840年回鶻汗國滅亡,而部分回鶻人西遷至該地後,開始進一步將生肖法改造60循環週期納音生肖法。14世紀高昌回鶻人的曆書中出現了「五行山嶽土」與「五行礦中金」五行納音語。以下法國學者Bazin (1991) 提出五行(納音)生肖應方案列表。[1]
吐蕃史前曆法,即7世紀以前,考證,但文獻記載,最初吐蕃只有十二生肖紀年,隨後十二生肖和五行結合,繼之五行分陰陽十數,替代十天干,十二生肖代十二地支,構成60年循環週期。[13]有文獻記載曆曆書《暮人金算》、《達那窮瓦多》、《市算八十卷》、《珠古地方冬、夏至圖表》(珠古地方指今青海)、《李地方屬年》(李地方指今新疆和闐)、《算六十》(窮部吐蕃姓氏)典籍於704年吐蕃,認為典籍是突厥或中原這兩個地區傳入,《算六十》記載五行+生肖組合突厥曆法相似。[30]
陰陽五行生肖法見於位於今西藏拉薩821年《唐蕃會盟碑》上所載日期,此碑用吐蕃文和漢文記載了長安會盟內容。[1]
長安會盟日期所指三種紀年方式,彝泰七年、長慶元年代表雙方官方年號,其中彝泰吐蕃唯一年號,與中原建立邦交時臨時所用,意圖強調地位,「陰鐵(金)牛年冬十月十日」是雙方接受紀年方式。821年是辛丑年,即牛年,漢蕃牛年指同一年。「陽水虎年」與「陰水兔年」指壬寅年癸卯年。[13][1]此外,西夏時期敦煌莫高窟有吐蕃文題記日期「陽水鼠年」(832年)與「陽木虎年」(834年),內容365號洞窟寺落成和祭祀開光,美國學者W. South Coblin外翻譯成英文。其中漢蕃文字提到一位9世紀中葉沙州漢人僧侶洪辯,應為題記作者。[1]
與突厥人五行(納音)生肖法是,吐蕃陰陽五行生肖法中五行只同天干有關,而地支無涉,前者五行一個天干與地支聯,兩種方法不能互代。[1]不過吐蕃這套紀年方法,並不是很流行,時間內使用易懂十二生肖紀年法。《敦煌吐蕃文歷史文書大事編年》所記650年763年110餘年間大事,只用十二生肖紀年。[30]而僅出土民間購買契約文書而言,可斷定9世紀時吐蕃,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採用生肖紀年法。大英博物館斯坦因藏品32號另有一副觀音畫像題記,吐蕃文日期為「龍年」,即漢文「丙辰年九月十五日月盈日」,吐蕃文日期使用是具有西北風格十二生肖紀年法。[1]
生肖可和年、月、日、時應,這是因為干支或地支去紀年、月、日、時,地支生肖加以代換。目前人們習慣生肖年,而命理學用生肖表示時辰,其因為干支和十二時辰制現代常用度,所以生肖表示而已。
農曆換干支和生肖起始點正月初一,因為農曆曆法,一年正月初一首。八字命理換干支起始點立春,因為八字所用星命月以十二個節氣劃分一年月份,其一年立春首[40][41][42]。
生肖文化介入於中華文化各領域,是中華民俗一個級成部分,而生肖文化意義多見於民間流傳風俗習慣之中。 下面十二生肖中國民俗中作用簡述如下: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篇寓言,寫一個子年出生人,“鼠,子神,愛鼠”。另有一則柳宗元寓言中人物相類例子,見《稗類抄》:“鹽城有何姓才是其家主人本命肖鼠,乃畜貓,見鼠,輒禁人捕。,鼠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
歷史上有過老鼠嫁女節。正月二十五晚上,當晚家家户户點燈,全家人坐在堂屋炕頭,一聲響,摸黑吃着用面做“老鼠爪爪”食品,不出聲音是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來年帶來隱患。台灣居民認為祿三為年,傳説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民間剪紙中“老鼠娶親”這種信仰反映,所以深夜不點燈,地上撒米、鹽,人要早晨上牀,影響老鼠喜事。
舊時上海一帶有避老鼠落空習俗。老鼠外出覓食,失足落地,稱為“老鼠落空”,説見者多吉利,非病即滅,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討白米,謂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飯,食後可化解。
湖北江漢平原一帶初夜看作老鼠嫁女日,俗稱“鼠添箱”。那一天,家家要插上花的麪餅放在,禁止舂米、磨面,大人小孩不準喧譁,如果驚動了老鼠,來年會搗亂。青海一些地區有“蒸瞎老鼠”風俗。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隻老鼠,捏眼睛,然後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時擺上供桌,並點上燈燒香,乞求老鼠食草根,傷莊稼,保本年豐收。農曆正月第一個子日,朝鮮族這一天要進行燻鼠火民俗活動。農家孩子們田埂上撒下稻草燃,達到燒除雜草並驅趕田鼠目的。這一項民俗活動,有利於滅鼠、滅蟲,草木灰還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屬鼠,這一天燃一把燻鼠火,其象 徵性使用權人們得到了心理上滿足。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兩部曲。
鞭春牛稱鞭土牛,起源。《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於唐、宋兩代,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以至成為民俗語文化內容。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綵春樓,而市衢小兒,着綵衣,戴鬼面,往來跳舞,古人鄉儺遺。立春日,官吏各仗,擊土牛者三,謂鞭春,以示勸農意焉。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送春。”鞭春牛意義,限於送寒氣,促春耕,有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搶春,搶得牛頭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特點是,迎春牛時,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搖籃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後搶得春牛泥帶回家撒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是種繁殖巫術,即迎春春牛土,撒牛欄內可以促進牛繁殖。
我國少數民族問耕牛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荔枝、羅甸、安龍地布依族,農曆四月初八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牛王節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讓牛勞動,並上糯米做兩個餈粑,分掛牛角上,然後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牛祝壽。貴州榕江、東江一帶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春耕結束,人們牛牽到河邊洗澡,並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牛洗耳恭聽塵,祈禱耕牛。
喪葬布依族人生禮俗中,是一個項目,其儀式是轉戛,而轉戛儀式中一個內容是砍牛。人董振藻《黔中苗乘》中有這樣記載:“,選牛一頭或數頭,親戚朋友攜雞來祭,即繞牛而奠(相傳前親死,分食其肉,今牛代之)。奠畢,屠牛分食而散。”流行於雲南中部、麗江山區納西族喪葬時有跳耗牛風俗。老人死後,火化取骨,主人院內燃起火堆,來客圍四周,跳喪葬舞,領舞者唱着輓歌。歌舞畢,眾人骨灰跪拜。隨後牽來一頭牛,提起牛耳,將一碗牛奶灌進去。若耗牛揚蹄蹦跳,即為兆;若跳,灌一碗,認為亡靈不要此牛,另換一頭灌,然後捆住牛四蹄,請父母雙男子宰牛。取牛心,剝皮分肉,將牛心、牛肉獻於骨灰袋前,稱“生祭”。肉煮熟後祭一次,稱為“祭”,祭畢埋骨入土。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財親”一説,流行於湖南一帶。當地,一頭 牛幾户其用稱為結牛財親,並視作親戚,牛所有權換成別人,其“親戚”關係到此結束流行於陝西留壩縣地“牛王會”,是老人做壽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於人,並且排在生肖前列,牛名老人祝壽,表示尊敬。苗族有搶牛牛尾婚姻風俗,流行貴州西北一帶。男女訂婚後,女方要餵養一頭黃牛,待婚禮那天將牛牽到現場,度用兩根z繩索絆信牛腿。然後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會上去搶奪牛尾,若能女方父母到來之前奪得牛尾,可成婚,否則婚姻告吹。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紅苗惟銅仁府有,衣服悉班絲,女紅以此務。擊銅鼓以鼓舞,名曰調鼓。每歲五月寅日,夫婦寢,相語,以為犯有虎傷。)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會傷害他們。 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避寅習俗。
白虎神是中國古代道貌岸然教守護神,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西文七宿,因其呈虎形位於西文,五行配五色,故稱。它是四方神之一。《禮記·曲禮上》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説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時,掌壇師要用殺豬民自己頭砍出血來,滴紙錢上後,懸掛焚燒。湖南土家族小孩得尺風病時,往往認為是白虎所致請巫師驅“白虎”。驅,要户外放一把椅子,綁上帶枝葉竹子,上捆一隻公雞,巫師室內施法,如果公雞啼叫,白虎就算趕跑了。陝西有送布老虎育兒風俗。小孩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老虎一隻,進大門時,將虎尾折斷一節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願孩子後像老虎那樣有力;折斷虎尾,是希望孩子成長過程中免災免難。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育兒風俗。每逢小孩過生日,當舅舅要送外甥一隻或一老虎枕頭,既可枕頭,可玩具,還表示祝福。
延伸閱讀…
陝西華縣一帶流行“掛老虎饃”婚姻風俗。迎新前,男方舅家要蒸一對老虎饃,紅繩拴一豐收,新娘一到,老虎饃掛她頸上,進門後取下,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兩人會。值得一提的是,此饃有公母分,公老虎饃的頭上有一個“王”字,表示男子要當家王;母老虎饃的額中有一對飛鳥,表示妻隨夫飛。每個老虎脖子前有一隻小老虎,表示祝願新人早生貴子。
宋代陶谷《異錄·饌饈》:“犯羹,兔。”兔生肖,屬犯,古人稱兔肉湯為犯羹。
漢族有生育忌兔肉習俗,因為兔子豁嘴,所以孕婦妊娠時禁食兔肉,以免孩子出生時豁嘴。另外有贈兔畫育兒風俗。畫中有六個小孩圍着一張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圖人,祝受贈孩子來生活安寧,步步高昇。
古代漢族有“掛兔頭”歲時習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人們用面兔頭或面蛇,竹筒盛雪水,年幡面具同掛門額上,以示鎮災。
中國民俗節日中,有是龍有關。宋人吳自牧《夢梁錄》中有關南宋龍燈記述:“元宵夜……草縛成龍,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蜿如雙龍狀。”吳氏説是靜止觀賞龍燈。南宋詞人辛棄疾有“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詩名,説是人舞動龍燈。明清兩代,舞龍燈風盛。據清道光年間《滬城歲事》載:“遊手環竹箔作籠狀,蒙以繪,繪龍鱗於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導師燈牌,必書‘五穀豐登,官清民樂’。”清喜慶姚元之《竹葉亭雜記》載:“今圓明園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煙火,轉龍燈。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橫一竿,狀如丁字。橫竿兩頭,系兩紅燈,隊盤,參差高下,如龍之宛轉。傾則中立,排列‘天下太平’四字。”舞龍燈並非燈節才有,春節、中秋以至各種廟會有此項活動。中國傳統觀念中,龍是吉祥瑞獸,人們燈模擬龍形象,無非是取其吉祥除祟含義。
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晚其畫介石墓中室東壁上樂舞百戲石刻,我們提供了漢代魚龍戲形象資料。其龍雙角、鱗身、雙翼、長尾,背上負圓口雙耳瓶;瓶上立着一個扮演羽人小孩,雙手持一帶羽葆幢耍弄。龍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龍搖動人;龍後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舉掐人氣氛。此龍造型,像馬形體。
農曆二月二漢族“龍抬頭節”。此時正值尺蟄、春分時節,民俗認為蟄伏一冬龍這一天抬頭活動,後雨水多起來了。明人沈榜《宛署雜記》有關於“二月引龍,燻百蟲”記載:“宛人呼二月二日龍抬頭。鄉民用灰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麪攤煎餅,燻牀炕令百蟲生。”於中國北方多少雨,將引入家中,圖是風調雨順,於是冰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倉,倉流”民諺。這一天,人們吃龍鬚麪、龍鱗烙餅、龍耳餅子。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地支推算,“五”為“午”,聞一多先生端午節稱“龍節日”。賽龍舟是端午節內容,古時皇家龍舟的製作奢華,如南宋畫院待詔李嵩畫《中天戲水岫》中大龍舟,頭、尾、鱗雕鏤金飾,舟上建層樓台觀,檻曲安設御座,兩舷各三槳,氣勢,金碧。
古代帝王服飾中有龍袍。《清朝通志·器服》中記載:“皇帝龍袍,色用明黃,棉袷紗裘,惟其時,領袖具石青片金綠,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五筆型色去。領前後龍各一,左右衣襟處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清代繡九龍,但正面或背面看是五條龍,合“九五之尊”帝王稱號。袍下端排列着許多“水腳”,水上繡水浪,俗稱“海水江涯”。包含着一統江山及延綿不斷寓意。分佈於中南地區壯族、瑤族和西南地區哈尼族有“祭龍節”。壯族祭龍節在農曆二月間,祭時,村中兩户或數户人家輪流負擔祭祀雞、豬祭品。認為殺豬祭龍,可保人畜。瑤族祭龍節在農曆三月初三,活動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祭品是寨人出錢購買豬,祭畢全寨人分食,婦女不得參加儀式。廣西侗族流行耍龍燈。竹片製成一條三四十釐米龍,龍鬚下有一包,以便點蠟燭,元宵節晚上玩耍。玩時,擺一張八仙桌,兩面三刀人圍繞桌子舞動,跳躍嬉戲,追逐,然後配以有節奏樂器演奏,有聲有色,十分。
逢巳年出生人屬蛇,北方大都説屬龍,有説屬蟲兒。人們不説屬蛇而説屬龍,是因為蛇厭惡,而龍情有鍾,龍神物,有點“攀龍附鳳”味道。
漢族民間有“蛇脱皮”説法,認為只要看見蛇脱皮,是吉利徵兆。民諺説:“見到蛇脱皮,死脱層皮。”是春季大忌。青海地區,若家中發現蛇,忌殺死。認為若殺死蛇或蛇沒有被子打死,蛇會採取報復行動,於家門。所以若家中發現蛇,其捉入罐中或挑長杆上,然後送到山谷中,並求其躲進山洞,別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閩南一璉於氣候濕潤,適宜各類蛇繁衍生息。若家中發現蛇,是不能打死,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進了誰家,預示誰家居信。要是路邊發現幾條蛇盤一起,趕揪掉身上某一顆紐扣丟去表示懺悔,然後走開,當作沒有看見。説這是蛇交配,觀者大逆不道。農曆三月五日驚蟄節,貴州一帶民俗忌雷鳴聲,否則當年會蛇蟲成災。民諺雲:“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羣。”
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考古發現證明,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限,人們開始馴化馬。許多古籍中有“相土作馬乘馬”記載,作乘馬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工具。
化夏有祭馬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祖是天駟,是馬天上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神靈;馬社是馬廄中土地神;而馬災害神靈。漢族民間信仰馬王爺,農家於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隻。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末舉行,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騎着馬並帶着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準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馬匹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入席,馬頭琴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飲,到夜色降臨,人們載着餘興散去。佤族過春節時要餵馬吃糯米飯,並觀察馬廄中姿態佔吉凶,以為頭朝東方年,朝向西方是吉利兆頭。湖北,傳説新娘出嫁時,本家歷代亡靈會跟前往,途中可能會撞着各種煞神附身,會男家帶來。所以,迎親這一天,男方會請方士一人,門外設一香案祭告天地和車馬神,並殺雞以驅鬼。祭畢,抓米撒新娘彩轎上,表示打掉煞神。新郎同時花轎四周行禮,禮畢方可入內。
延伸閱讀…
東北地區,有漢、滿族踏馬杌婚俗,新娘下車後,踏馬杌,腳沾地,避擾。貴州苗族有“背馬刀提親”婚俗。青年男女相愛,經男女雙方家中議婚三次後,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
羊六畜之一,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我國北方草原地區原始居民,開始選擇水草沿河沿湖地帶牧羊狩獵。漢代許慎釋字義説:“美,甘。羊大。羊六畜主膳。”明末清初屈大均套許模式,《廣東新語》中説:“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二者而得兼,故字‘魚’、‘羊’為‘鮮’。”
“羊”、“祥”通假。西漢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故吉禮之。”《漢書·南越志》記:“尉佗時,有五色羊,以為瑞。”廣州號稱羊城,源於傳説:周夷王時,五個仙人騎着口銜六串穀穗的五隻羊降臨楚庭(廣州古名),穀穗贈人們,祝這裏無饑荒。仙人言畢隱去,羊化石。《廣州記》記:“戰國時,固為楚相,五羊銜穀穗於楚庭,故廣州廳室、樑上畫五羊像,又作五穀囊。”如今,廣州市越秀山公園有五羊冊,其上矗立着一座11米五新星石雕,成為聞名海內外城標雕塑。
哈薩克、蒙古、塔吉克民族流行“叼羊”馬上遊戲。喜慶日子裏,人們幾百米外放一隻羊,騎手們分成幾隊準備衝上閃搶奪。有一青年騎手持羊馬隊中衝出來,後面人追隨,其中有人配合爭奪羊,有人保護羊,叼羊到終點者勝,取得勝利人,當場羊燒熟,然後大家一起享。
舊時漢族民間有“送羊”歲時風俗,流行於河北南部。每年農曆六月或七月間,外祖父、舅舅小外甥送羊,是送活羊,後來改送面羊。傳説此沉香劈山救母有關。沉香劈開華山救出生母後,要殺死虐待其母舅舅楊二郎,楊二郎為重修兄妹,每年給沉香送一對活羊(羊楊諧音),從而留下了送羊風俗。另外,民間每月初六、初九羊日,青海藏民此日禁止抓羊。山東、湖北、江西有諺語:“六月六日陰,牛羊如金。”以為屬馬、狗、鼠者忌羊日,屬羊者忌鼠、牛、馬、狗日。
錫伯族民間有“搶羊骨頭”婚俗,流行於今新疆地區。婚禮後,迎親爹孃新郎新娘炕沿上放上一塊羊大腿骨,雙方姐妹兄弟聚於新房,迎親孃拴有線兩個酒杯放在盤裏,迎親孃則迅速兩隻酒杯換來換去,從而使兩位新人分不清哪是水,哪是酒,然後讓他們任選一杯,喝到酒大吉,接着要飲三杯。後,雙方兄弟姐妹開始搶羊骨頭。男方家人搶到羊骨頭認為是新娘勤勞能幹,能養妻子,家庭美滿;女方家人搶到羊骨頭,認為新娘會持家,會愛氣,家庭和睦興旺。
十二生肖中老鼠什麼排在第一位是一個困擾很多中國人問題。和龍虎馬牛起來,老鼠並不是跑得,加上老鼠作為害蟲面目可憎,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奇怪:老鼠是怎麼十二生肖隊伍並且排名第一呢?
有一個流傳傳説,説十二生肖排座次而舉辦跑步比賽,老鼠身材迷你,它利用這個優勢跳牛背上,到,它縱身一躍,搶跳過終點,因而拔得頭籌。
傳説傳説,見典籍記載,要説跑步比賽,有神通龍,何以排名第五?老虎是林中王,何以屈居第三?有,兔子能跑過馬去?種種疑問這個故事中得不到答案。
我們知道,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動物表現形式。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一一應,這我們熟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那麼十二地支是怎麼來?地支是個天文學概念,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核心內容,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符號。十二地支來源於二十八宿一種年表達方式,地支創建方法是採用二十八宿部分星象符號。
南中天恆星分為二十八羣,且其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分佈一圈星宿,即為二十八宿。它分為四組,稱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我們熟悉“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你可以看到,每一方位有七個星宿,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應,二十八宿每一星宿三個字來命名組成,第一個字是星宿名,第二個字是五行+日月,第三個字是動物,是星宿組合表現出來動物圖像。
我們一下,會發現,其中有同時出現十二生肖中十二種動物:日鼠、牛金牛、尾火虎、房日兔、亢金龍、翼火蛇、星日馬、鬼金羊、觜火猴、昴日雞、婁金狗、室火豬。十二生肖動物,實際上脱胎於二十八宿,説,十二生肖打頭陣老鼠,不是現實生活中老鼠,而是天上星星,嚴格地説,是虛宿。這宿,有兩顆星,虛宿一屬於寶瓶座,虛宿二虛宿一上方,是四等星,屬於小馬座。這兩顆星連線,古人眼中有點像老鼠,故而得名:日鼠。
當半夜宿居於天空南中時,冬至節令。冬至一陽初生,一年即開始,子時一陽初生意味着一天開始。所以夜晚叫子夜,十二時辰第一個叫子時,即23:00-1:00兩個時。所以十二生肖問題,是個天文學問題,和老鼠跑跑得過老虎沒有一點關係。
這可以解釋什麼十二生肖裏有貓,因為二十八宿裏有貓。什麼二十八宿裏有貓?因為家貓是漢代埃及、波斯地傳到中國,漢代之前中國沒有家貓,先秦古籍裏提到貓,比如《楚辭》裏貓,指山貓,叫猞猁,老虎,幾號而已,所以老虎代表了貓。
而表示月西方黃道十二宮,即我們津津樂道星座,十二地支有應關係。子鼠對應是水瓶座。不僅如此,中國人十二進制(比如十二兩一斤)、十二音律以及二十四節氣十二地支、十二星座有關。
古人黃道附近一週天平分為星紀、枵十二次,太陽運行到某次叫某某某節氣。實際上二十四節氣表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位置,而觀測時,古人喜歡利用北斗七星位置來確定時間。因為地球觀測北極星不動,圍繞北極星旋轉北斗七星鬥轉星移。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叫做月建,北斗為指向劃分十二辰體系中確定其初始起點,可以於紀月。《淮南子·天文訓》中説:“十五日一節,生二十四時變,鬥指子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小寒;加十五日指醜大寒。”如此等等,可以確定二十四節氣,於太陽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位置而制定氣候規律。
你是否想陪某個人身邊,他(她)撐起一片藍天。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要和他(她)一起面,因為他(她)你全部,而這應該稱愛情吧。歲月匆匆而過,不知您是否擁有了這份愛情。行了,咱們是繼續説運勢吧,説説十五日開始,哪些生肖會喜迎桃花運,發出愛情信號,收穫吧。
從十五日開始,屬牛朋友喜迎桃花運,你們愛情裏總是那麼和,方着想,或者通過一些禮物和驚喜來表達自己情感。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你們愛情會一點點起來,日子開始了。
從十五日開始,屬龍朋友喜迎桃花運,你們知道愛情是需要勇氣和,所以不管什麼時候,地表達自己心意,才有可能得到迴應。愛情不是一頭遊戲,它需要兩個人迴應,兩個人牽手啊。
從十五日開始,屬猴朋友喜迎桃花運,你們愛情裏會表現出自己和,默默地關心方,方付出,或者通過自己行動和言語來表達自己情感。時光會辜負你們付出,歲月會埋沒你們。